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理论新编第四版笔记 >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第2页)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第2页)

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雨果成为贵族院议员。1846年“六月革命”以后,雨果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转向资产阶级共和主义。1851年12月,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雨果参加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在起义失败后,他不得不流亡国外。诗集《惩罚集》(1853)、《静观集》(1856)就完成于此时。1859年,雨果轻蔑地拒绝了拿破仑三世的大赦,表示不看到这个政权的垮台,绝不会再踏上法兰西国土。普法战争中,他立即回到阔别19年的法国,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当凡尔赛刽子手镇压起义时,雨果挺身而出,为公社辩护,保护公社成员。

雨果不仅是个政治诗人和抒情诗人,而且是个史诗诗人。他从1840年起,就开始写作关于“人的诗歌”——《历代传奇》(1859、1877、1883),这部“神秘的伟大史诗”堪称19世纪最有表现力、最丰富的诗集之一。

流亡期间是雨果小说的丰收时期。《悲惨世界》标志着其小说创作的顶峰;《海上劳工》(1866)展现了人同自然的搏斗;《笑面人》(1869)以英国为背景,批判贵族阶层的堕落;最后一部小说是《九三年》(1874),这部历史小说以保皇派和共和派在法国旺代的斗争为中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时代风云变幻的风貌。

1881年2月26日,雨果80岁生日时,他已经成为欧洲精神的象征,60万群众经过他的窗前,为他祝寿。1885年5月22日,雨果在巴黎逝世,6月1日,法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法国人民以及来自欧洲各地的两百万人参加了隆重的葬礼,雨果的灵柩被运到先贤祠安葬。

2。背景知识

1827年10月,雨果发表了他的**澎湃的《〈克伦威尔〉序言》,他以一个浪漫主义斗士的姿态和咄咄逼人的气势,挑战在法国乃至西欧流行了二百多年的古典主义。从文体来看,它侃侃而谈,从容地反讽,充满了言辞激烈的辩论,被视为法国文学史和文论史上一篇公认的“美文”。戈蒂叶(ThéophileGautier)甚至认为《〈克伦威尔〉序言》是法国自《人权宣言》后贡献给世界的“文权宣言”。的确,《〈克伦威尔〉序言》的新颖而大胆的风格和穿透力,雨果那个时代的人的感受远比我们今天深切得多。所以,我们的“背景知识”就借用《雨果夫人回忆录》,其中的一个章节详细而生动地记载了这篇“序言”问世前后的背景。

第46章《克伦威尔》

……

“你所梦想扮演的东西,正是我所梦想写作的。”雨果说着,就把将要着手写的那篇《克伦威尔》序里的几项主要意思述给泰尔马[26]听:写戏剧不写悲剧,用平常的人代替高贵的人物,用真实的描写代替习用的成法;在同一篇戏剧里,剧情可以由“英雄的”随时转入“实事的”;文体则史诗的、抒情的、讽刺的、严肃的、滑稽的,色色俱备;取消冗长的台辞,不用警拔的妙句。雨果说到这里,泰尔马起劲地插口说:

“对极了,这就是我舌敝唇焦地告诉他们的,不要漂亮的诗句!”

他十分留神地听着诗人的话。

“你的《克伦威尔》就是照着这些意思写作的了?”他问。

“当然,为表示这种写实的倾向,剧本开头第一句就标明一个日期:

明天,一千六百五十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你应该记得不少场面吧,”泰尔马说,“请你背一两场给我们听听。”

别的客人也同声附和。雨果就读了密尔顿谏克伦威尔僭称王号的一场。这一节可选择得不适当。因为这里从头至尾就是一篇冗长的演词,虽然其中议论精辟,词句斩截,通篇显得异常生动,可是它和那悲剧里的大段台辞,竟没有绝对的差别;而且这里说话的,只是密尔顿一人,在台上演起来,泰尔马也只有呆听的份儿。他赞美诗句写得好。这话在他反对漂亮诗句之后,显然是不能信以为真的。他请作者再读一段,雨果背诵了克伦威尔盘问达母南赴法国旅行的一场。这和悲剧相去可远了。每当提到一个地方的特点,或者一件平白的实事,如:

“你还住在那个房东家里么?

在希莱纳,对不对?……

你的帽子式样真古怪,

请你宽恕我这许是太随便的地方,

你肯不肯拿它(帽子)同我的调换?”

泰尔马连声赞扬:“好极了,我们讲话正是这样子的啊!”作者一读完,他伸出手来,说“赶快写完这个剧本,我急于想演它呢。”

……

这时他正在写着《克伦威尔》的序文,所以满篇是对莎士比亚狂热的颂扬。雨果称他为“戏剧之神”,认为他兼备了法国戏剧史上最高三大天才的优点,高乃伊、莫里哀和博马舍。

那篇序文,像《克伦威尔》剧本一样,写得十分冗长,写成之后,一本可以抵得两本,即日付印,于一八二七年十二月出版。

序文所引起的反映还远在剧本之上,它无异是对旧文艺理论的一通战书,掀起了许多报章杂志上的争论。敌人对它的思想和文字施以全面攻击,下面录当时重要报纸之一《法兰西公报》上的一段作例:

“这篇序文一开首就引人注目的,是这位年轻作者对于抱不同意见的人的那种高傲不屑的口吻,虽然他自己的名声还没有超出私人朋友的范围之外。先前他也曾像旁人一样写过一些诗歌,那时他的野心是准备接受未来的桂枝(他最初的作品确曾给人以这样的期望),可惜这桂枝到今天还未曾落在他手中。现在可大不同,当年谦逊的青年诗人,此刻已经俨然成了大师,对着他那尚未列席的听众,傲睨地发挥着教诲……这无聊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老官司,谁还愿意重提呢?这不是早已使人厌倦了的么?雨果和达林固两位先生同时来重翻这件旧案,两人所用的词句,也十分相似,如其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也还是达林固较为高明,他的散文,无论以趣味论,还以简洁论,都比《克伦威尔》的作者强得多,……他(雨果)自己标榜的目的,是要打破‘小人国的人马,企图乘戏剧熟睡之际加以束缚的蜘蛛网’,用明白清楚的法国话来说,就是要推翻三一律。我们敢敬告这位作者,这些小人国的人马,也有几个矮将军,也不能过于轻视的,比如从《熙德》以来,到《克伦威尔》止,所有为法国舞台写作的人们便是。雨果称莎士比亚为戏剧之神(可怜连莎氏的名字都没有写对),那末那些人算是什么呢?……和这末一节不表同意的人们——大概不在少数——都不得不承认这种意见为新奇吧,竟有人想拿一个只写过几篇至多可以算是生动的妄诞的剧本的作家和莫里哀和高乃伊比论高下,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拉辛的名字,是连提都没有提到的。在这些先生们心目中,拉辛等于不存在,这一点也应该在此指出。)这些不伦不类的东西,底子里就没有一点可取的地方,经过有才艺的演员的演出,或许可以当做一种消遣吧。想和大力士角斗,自己原得有几分气力。一个人想推翻百数十年来大家一致推崇的作家,必须要用一种武器,不说和那些作家的不相上下,至少也该有一手简洁明爽的文字,使人信得过,他是了解那些作家的,他之所以加以攻击,并非由于自己赏识力的不够。但是像序文作者这样一手文字,又如何能伤他们毫末呢?”

但是当时的青年们拥护雨果的热烈,也不减于反对者的方面,他们高呼着戏剧解放的口号,拿着《克伦威尔》的序文,作为他们集合的旗帜。

……

(对手)苏梅在给雨果的信里说:“我一再读你的《克伦威尔》不忍释手,亲爱而大名鼎鼎的雨果,这篇文字充满了簇新而奇特无比之美,你在序文里虽毫不留情地斥我们为地苔和爬藤,可我仍旧要颂扬你那值得钦佩的文才,我谈起你那米开朗琪罗式的作品,仍旧要像我先前谈你的短歌一样。”[27]

3。文本解读

在这篇序言中,雨果正面阐述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不仅批判当时流行于法国乃至全欧的古典主义,而且也批判“假浪漫主义”和“伪浪漫主义”,这些观点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序言”成为当时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纲领。3年后(1830年2月25日)《欧那尼》一剧的上演成为浪漫派与古典派决战的导火线,两派在《欧那尼》的43场演出中互相攻击,大打出手,最后以浪漫派的全面胜利而告终。雨果可谓从理论和创作上把法国新古典主义彻底地送进了坟墓,而“序言”是这场决战的起点。

这篇序言何以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让我们来一一评述雨果的主要观点。

(1)文学要经历生长、发展、成熟的阶段

雨果在《序言》的一开始就把进化论的思想带到文论中,他把人类社会分成原始时代、古代和近代三大发展阶段。在他看来,“诗总是建立在社会之上”,文学也因此相应地呈现为不同特点(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以图的形式来表现这三个时代文学的不同特点),大致如下图所示:

三阶段的分法清晰而有层次,雨果的用意很明显,他要突出浪漫主义思潮的新生性质和力量。他区分三种文学的不同特点,抒情短歌时代歌唱永恒,表现伟大人物,靠理想而生;史诗时代传颂历史,表现巨人,借雄伟庄严而存在;而戏剧时代(浪漫主义时代)则描绘人生,表现凡人,以真实来维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雨果对这三阶段的划分呢?雨果所处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欧洲文学发生巨大的变革之时,文艺家们纷纷讨论文学发展的原因。当时,浪漫派作为席卷西欧大多数国家的思潮,各有理论代表,德国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和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也都被当成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席勒从人性变化的角度,把文学分成“素朴的”和“感伤的”两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古典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黑格尔则认为文学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它体现着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据此把文学发展分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其中“浪漫型”的分法与雨果在名称和意义上是相似的;斯达尔夫人则根据地域环境和基督教的影响,把欧洲文学划分为北方的浪漫主义和南方的古典主义。

和上述的这些划分相比,雨果的划分法更接近于进化论式的文学观。他不是像黑格尔那样要引导人们不断回到古希腊,向古希腊看齐,而是强调文学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论证浪漫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