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理论新编第四版笔记 >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第2页)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第2页)

他们认为,美学只是“空中楼阁”,而批评绝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因为“每部作品都有许多不同的副本,如同读者有形形色色,一首诗仿佛一处景色,在各个观者心目中各有不同”。因此,一个批评家唯一能做的就是记录一件作品给予他的主观印象与乐趣。

法国印象派批评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影响。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印象批评潮流,李健吾是这一潮流的佼佼者。他30年代即以评论集《咀华集》蜚声文坛,40年代又印行《咀华二集》,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构筑了一道清新丽目的风景。在现代文学评论家中,沈从文、废名、周作人也有相近的笔墨,即带有美文色彩的文字和哲理性质的评判。

鲜活的直观批评是李健吾印象式批评的最大特色。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左翼批评推动的社会历史批评占据主流地位时,李健吾的文学评论带给当时的读者以一番轻松、舒展的阅读感觉。李健吾的批评文字大都可以当优美的散文来阅读。他把对作品的体悟和见解转化为个人的感觉,重新赋予这种感觉色彩、兴味和声音,形象化地告诉读者作品的美妙所在、成功所在。在他看来,优秀的评论家,就应该不但有说理的能耐,更要有消融化解的本事,善于把抽象的说具体,把具体的说抽象。

比如,通过对《边城》的印象描述、鉴定和分析,李健吾指出,沈从文是一个渐渐走向自觉的艺术的小说家:“有些人的作品叫我们看,想,了解;然而沈从文先生一类的小说,是叫我们感觉,想,回味。”“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情趣和细致不管写到怎样粗野的生活,能够有力量叫你信服他那玲珑无比的灵魂!”“他有关的感觉,可以从乱石堆里发现可能的美丽。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特殊的空气,现今中国任何作家所缺乏的一种舒适的呼吸。”“他好像生来具有一个少女的灵魂,观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种评品赞誉基于对作品的深刻感受和体悟,虽有很强的主观性,但却又有很强的现实性,细腻而又不失于虚浮,真实而又出于诚挚。李健吾评论萧军《八月的乡村》,开门见山就是对作家和作品的印象速写:“萧军先生不苟且。行文犹如做人,他要的只是本色。”评论又结合时代背景,在与法捷耶夫《毁灭》的比较中“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的深处”,关注作家个性的阐发和创作的技法,鞭策作家去营构风格各异的艺术宫殿。这种批评流丽轻快、文理细密、诗情浓郁,体现出印象派批评的独特优势。

3。文本解读

《自我和风格》是对法国印象派批评理论的述评,在介绍法国印象派批评崛起及其文化背景的过程中,着重分析法国主流批评与印象派之间争论的焦点所在。其中流露出李健吾的批评思想的取向,即作者再三铺叙而引出的“批评即表现”的重要观点。但他也强调,批评家如果过于表现“自我”、爱惜“风格”,印象派批评也会阻碍“人和人的相识”,会妨碍批评。从总体上看,《自我和风格》是一篇深入探讨印象派批评该如何把握“自我表现”与客观性之间平衡、保持批评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重要论文。

印象批评强调主体直觉在批评中的作用,所以其关注重心往往不在重建文学文本的客观性,而在如何呈现阅读主体的直觉状况本身。很显然,李健吾本人是非常认同印象派批评所强调的“印象批评”和“自我表现”的。他并不认同布雷地耶的学问,在他看来,批评的依据必须是人生,而不是学问或某种理论,因为“学问是死的,人生是活的”。必须以人生印证人生,以人性衡量人性,“用自我的存在印证别人一个更深更大的存在”[13]。也就是说,批评的根据就是批评者的自我与人生体验:“他有自己做人生现象解释的根据:这是一个复杂或者简单的有机的生存,这里活动的也许只是几个抽象的观念,然而抽象的观念却不就是他批评的标准,限制小而一己想象的活动,大而人性浩瀚的起伏。”[14]

在批评思想上,李健吾推崇法朗士与勒麦特。与法朗士鼓吹“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相类似,李健吾认为,批评是在“一个相似而实异的世界旅行”。因为文学本身是体现“事物的相对性和现象的继续性”的,所以,批评就是报告自己的读书体验,而不是去证明某种先在的理念。批评自身是个性化、体验化的,批评的实质是要“不误人我生机”,“必须抓住灵魂的若干境界,把这些境界变做自己的”,尽可能将自己活泼泼的艺术审美感受(即“印象”)记录下来,传达给自己的读者。又因为阅读印象往往是一种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丰富微妙的体验,所以批评自身也发展出一种富于自我表现力的表述方式,以凝定与传达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李健吾宣称,面对作家,应该“赤手空拳,照准他们的态度迎上去”。在他看来,所谓“态度”构成作者看世界的眼光,从而也构成作家作品与众不同的个性。批评也应该从作者的“态度”进入的。比如,他说巴金是一个“战士”,“他的爱是为了人类,他的憎恨是为了制度”,他有信仰,也有热情。因此,热情成为巴金作品的主要特色,既造成了他行文的流畅,又“做成主要人物的性格”。[15]再比如,他认为沈从文“他热情地崇拜美”,这决定了其小说的特征是“从来不分析”,作品中充满了诗意,“所有的人物全可爱”,“屈于一个共同类型”,因为“他对于美的感觉叫他不忍分析,因为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恶”[16]。

李健吾认同印象派批评,但也警醒到这种批评的主观性也可能伤害到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所以他有清醒的意识来反省。他认为,批评家的艺术“印象”和审美体悟如果不是出于自然,不是基于具体语境中的作家和作品,批评家的心胸不够丰盈、开放,批评家的“自我”就很可能膨胀起来,其“表现”就成为对自我“风格”的执着,从而丧失客观性和公正性。对批评家而言,“风格的感觉未尝不是美丽的感觉的一种”,太钟爱自己的文笔会损害批评,因为自己的文笔和风格也会“是一条美丽的蛇,它会咬人一口的”。因此,圣佩夫所鼓吹的天才批评家要做到没有“没有艺术,没有风格”是有启发性的。也就是说,批评家的自我并不是单纯的自我和个性,而是一种“富有人性的同情”,同时又能“比照人类已往所有的杰作”。比如,在评沈从文《边城》时,李健吾对于作为批评标准的批评家的“自我”有更清晰的界说。

一个批评家,与其说是法庭的审判,不如说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科学的,我是说公正的。分析者,我是说要独具慧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的深处。……

他要公正,同时一种富有人性的同情,时时润泽他的智慧,不致公正陷于过分的干枯。他不仅仅是印象的,因为他解释的根据,是用自我的存在印证别人一个更深更大的存在,所谓灵魂的冒险者是,他不仅仅在经验,而且要综合自己所有的观察和体会,来鉴定一部作品和作者隐秘的关系。也不应当尽用他自己来解释,因为自己不是最可靠的尺度;最可靠的尺度,在比照人类已往所有的杰作,用作者来解释他的出产。……

一个批评家应当有理论(他合起学问和人生而思维的结果)。但是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佐证,而不是唯一无二的标准;一个批评家应当从中衡的人性追求高深,却不应当凭空架高,把一个不相干的同类硬扯上去。普通却是,最坏而且相反的例子,把一个作者由较高的地方揪下来,揪到批评者自己的淤泥坑里。[17]

这是李健吾批评观的告白。这种批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超越了法国印象派批评理论,很有启发意义。

[1]布雷地耶:又译费迪南·布卢纳蒂埃(Ferdiière,1849—1906年),19世纪末法国批评大师,法兰西院士,在19世纪末先后出版《法国文学史之批评研究》(六卷集,1880—1907)、《当代文学散论》(三卷集,1892)和《法国文学史教程》(1898)等巨著。布氏以维护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著称,既反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对自然主义也毫不宽容。与此同时,他又善于吸收当代批评中的各种成果,不像实证主义批评家泰纳对研究对象采取不动声色的冷峻立场。其批评标准多为一种道德批评和思想标准。他把进化论的观点引入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中,认为文体也有自身的产生、发展、消亡和转化过程。作为对文学的一种科学考察方法,其相关论述的贡献在于开拓了文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2]法朗士(AnatoleFrance,1844—1924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20世纪初先后推出小说《企鹅岛》(1908)、《诸神渴了》(1912)和《天使的反叛》(1914)。192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批评方面,法朗士鼓吹“印象式”批评,反对科学式客观的实证主义,强调文学中生命的意义和作品表现内心世界的重要性。

[3]勒麦特(Lemaitre,1853—1914年),法国剧作家、诗人兼小说家、批评家,法兰西院士,戏剧是其文学批评的主要领域。主要论著有《当代人》(八卷集,1885—1889)和《戏剧印象》(九卷集,1888—1898)。鼓吹一种“印象式”的批评方法,认为在文学批评中无须客观的态度,也不必作分门别类的研究。其文学评论往往直抒自己对作家作品的喜爱或反感,并对为什么喜爱或为什么反感作出说明,这与布卢纳蒂埃式的决定论的追求背道而驰。

[4]通常译为“心灵在杰作里面的探险”。原文的“杰作”是多数,所以“里面”是有语病的。同时,我觉得“奇遇”胜于“探险”,他的原文是aventures。——原注

[5]蒙田(MicheldeMontaigne,1533—1592年),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在哲学上,以怀疑论抨击教会与封建制度,批判经院哲学,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崇尚自我研究的“形而上学”。他的散文对弗兰西斯·培根和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创作产生颇大影响。著有《随笔集》(三卷本)。

[6]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年),英国剧作家、诗人。生于都柏林,毕业于牛津大学。艺术上主张唯美主义,强调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的惊世骇俗的见解、机智锋利的谈吐和奇装异服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唯美主义代表人物。著有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诗剧《莎乐美》等。

[7]谢迺,即威廉·谢勒尔(WilhelmScherer,1841—1886年),德国文学史家,语言学家。著有《德国文学史》《德国语言史》等。

[8]圣佩夫(Saint-Beuve,1804—1869年),19世纪中叶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著有《文学家批评与肖像》(三卷本)、《文学家肖像》、《当代人物肖像》(三卷本)、《月曜日漫谈》等。

[9]圣·陶马斯·达干,通译圣·托马斯·阿奎那(1225或1226—1274年),在西方神学史上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

[10]渥勒泰,通译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著有《老实人》《哲学词典》《论悲剧》《致法兰西学院书》等。

[11][法]勒麦特:《当代人物》,转引自[美]琉威松编:《近世文学批评》,傅东华译,5、4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12]转引自[美]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杨自伍译,29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3]李健吾:《〈边城〉——沈从文先生作》,见《李健吾文学评论选》,50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14]李健吾:《〈爱情三部曲〉——巴金先生作》,见《李健吾文学评论选》,10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15]李健吾:《〈爱情三部曲〉——巴金先生作》,见《李健吾文学评论选》,11、12、18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16]李健吾:《〈爱情三部曲〉——巴金先生作》,见《李健吾文学评论选》,52页。

[17]李健吾:《〈边城〉——沈从文先生作》,见《李健吾文学评论选》,50~51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热门小说推荐

真武狂龙
暮雨尘埃真武狂龙
...
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小黑黑会挥花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
恶魔公寓
黑色火种恶魔公寓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