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理论新编第4版答案 > 二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第2页)

二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第2页)

苏联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在思考语言问题时提出了“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的区分,有助于我们对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A。P。鲁利亚(A。P。Лурия)认为,言语的产生是一个经由内心意蕴的发动到外部言语的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起始于某种表达或交流的动机、欲望,总的意向;(动机)

②出现一种词汇较为稀少,句法关系较为松散、结构残缺但都黏附着丰富心理表现、充满生命活力的内部言语;(内部言语)

③形成深层句法;(深层句法)

④扩展为以表层句法结构为基础的外部言语。(外部语言)[4]

鲁利亚认为,“内部言语”是主观心理意蕴与外部言语表现之间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功能上的述谓性。即内部言语总是与言语者的欲望、需求、动作、行为、知觉、情绪的表达密切相关,动词、形容词占较大的比例。

形态上的凝缩性。没有完整的语法形态,缺少应有的关联词,只有一些按顺序堆置起来的中心词语,所含意蕴是密集的。

由此不难看出,这种“内部言语”与人的欲望、情绪更贴近,与人的难于言说的审美体验更相对应。作家若是把这种中间性的“内部言语”直截了当地倾吐于纸上,那就可以以本初形态表现自己的欲望、情绪和种种审美体验,填平言语与审美体验之间因疏离而形成的峡谷。

我们的古人其实也懂这个道理,宋代文学家苏轼作诗讲究“冲口而出”。

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5]

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迹也。[6]

所谓“冲口而出,纵手而成”,也就是截获“内部言语”,不加修饰,直接倾吐,结果所得到的是“自然绝人之姿”。实际上,不少作家就是尝试着用这种“内部言语”写作的。卢那察尔斯基在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语言时,敏锐地抓住了其作品的“内部言语”的特色。他说:“当你读托尔斯泰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只是个粗通文墨的人。他很有些笨拙的词句。最近莫斯科一位教授说:《复活》开头一句根本不通,如果一个学生交来这么一页作文,任何俄语教师都会给他打上个‘2-’。怎么会这样呢?托尔斯泰把他所有的作品重写过五遍到七遍,做了无穷无尽的修改,这一切都经他酝酿过,可是出人意外,竟然写得这样不完善!这决不是偶然的。托尔斯泰本人情愿让他的句子别扭,而惟恐它华丽和平顺,因为他认为这是不严肃。一个人谈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却并不激动,只是关心如何使他的声音悦耳,使一切显得精美流利,他就得不到任何人的信赖。在这种情况下看不见诚意,你不会相信这个人给你讲的确实是对他很重要的事情。托尔斯泰希望在他代表自己所说的一切中、在他作为一个作者所说的一切中都能达到天然无饰和最大的朴素。”[7]卢那察尔斯基在这里所说的“句子别扭”“天然无饰”“最大的朴素”却不够优美,甚至像小学生的作文的语言,却能“如实表现事物”,而且最贴近人的情绪、情感的言语,这无疑是一种“内部言语”。

与“内部言语”相比,“外部言语”是一种经过反复修饰润色的,语法、逻辑都完整规范的言语,但由于它只具有一般化、概括化的品格,而使世界的本相“变形”,同时与人的欲望、情绪、情感更加疏离。倒是那种不假思索,甚至缺乏完整语法和正常逻辑的“内部言语”,所表现的才是世界的真正本相和人的深层的精神结构,保持着审美体验的本初面貌。因此,一般说来,具有本初性的“内部言语”更适合于文学创作。然而,如何“截获”“内部言语”,对作家来说,比运作“外部言语”可能更困难,因为它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1][美]布鲁克斯:《悖论语言》,见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31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苏联]巴赫金:《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见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四卷,白春仁等译,283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苏联]巴赫金:《言语体裁问题》,见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四卷,白春仁等译,143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苏联]A。P。鲁利亚:《神经语言学的主要问题》(1975),赵吉生译,载《国外语言学》,1983(2)。

[5]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6]苏轼:《题刘景文欧公帖》。

[7][苏联]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蒋路译,284~28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