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理论新编第三版思考题答案 >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第1页)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第1页)

第一节经典文本阅读

一、文赋(并序)(陆机)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1]。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2],妍蚩好恶[3],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4],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5],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6]。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7],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8],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9]。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10],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11],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12]。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13]。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14]。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15]。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16]。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17]。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18]。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19],精骛八极,心游万仞[20]。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21]。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22]。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23]。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24];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25]。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26]。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27]。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28]。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29]。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30]。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31],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32],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33]。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34]。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35]。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36]。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37]。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38]。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39]。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40]。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41]。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42]。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43]。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44]。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45]。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46]。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47]。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48]。纷纭挥霍,形难为状[49]。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50]。在有无而黾勉,当浅深而不让[51]。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52]。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53]。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54]。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55]。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56]。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57]。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58]。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59]。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60]。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61]。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62]。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63]。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64]。虽逝止之无常,固崎锜而难便[65]。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66]。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67]。谬玄黄之袟叙,故淟涊而不鲜[68]。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69]。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70]。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71]。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72]。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73]。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74]。极无两致,尽不可益[75]。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76]。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77]。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78]。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84]。形不可逐,响难为系[85]。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86]。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87]。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88]。

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89]。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90]。

或讬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91]。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92]。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93]。

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94]。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95]。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96]。

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97]。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98]。犹弦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99]。

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103]。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104]。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105]。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106]。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107]。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108]。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109]。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110]。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111]。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112]。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113]。虽浚发于巧心,或受蚩于拙目[114]。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115]。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116]。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117]。患挈瓶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118]。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119]。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120]。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121]。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135]。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136]。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137]。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138]。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139]。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140]。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141]。

(选自张少康:《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作者简介

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出生于世族大家,自幼聪颖好学。13岁(一说14岁)时,其父去世,陆机袭父职为牙门将。20岁时,晋武帝灭吴,与弟陆云回乡闭门读书,苦学十年,写出《辩亡论》上下篇,论述东吴兴亡的缘由。

晋武帝太康(280—289年)末,陆机与陆云到晋都洛阳寻求功名,拜谒文坛领袖张华,受到推重,并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太傅杨骏举荐为祭酒,惠帝即位后,任太子洗马、殿中郎等职。永康元年,赵王伦辅政,以陆机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又晋升为中书郎。后赵王伦图谋篡位未遂被杀,陆机受牵连下狱,后遇赦。

“八王之乱”时,陆机“负其才望,志匡世难”,不肯听劝返吴避祸。晋惠帝太安初,陆机投靠成都王司马颖,任幕僚长。颖曾上表荐陆机为平原内史,故称陆平原。后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统兵20多万,进攻洛阳。鹿苑一战,惨遭失败。宦官孟玖诬陷陆机有谋反之意,成都王也疑心陆机倒戈,将其杀害。其弟陆云,其子陆蔚、陆夏同时被害。

陆机是西晋代表作家,诗赋文章有盛名。著作很多,但多半亡佚,包括《晋纪》和《吴书》。现存诗一百余首,赋二十余篇。受当时风气影响,陆机诗以拟古之作为多。赋以抒情小赋为主,艺术上较成功。文章有《辩亡论》二篇、《豪士赋》《五等论》等,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文赋》。现存《陆士衡集》十卷。

2。背景知识

从东汉末年开始,汉代政治上中央集权和思想上儒家大一统局面崩溃。政治上的混乱和思想上的大解放,促成了魏晋文学的空前繁荣。先是建安时期的曹氏父子“雅好辞章”,重视文才,吸引了众多作家,如王粲、陈琳、徐幹、刘桢、应玚、阮瑀、杨修等,形成了建安文章“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的特点。正始年间,在玄风的影响下,文学出现哲理化倾向,著名的文人有何晏、刘邵、嵇康、阮籍、应璩等。西晋时期,文坛盛况不减,张华、左思、潘岳、夏侯湛、陆机、陆云等都成就不小,应贞、傅玄、张载、张协、张亢、孙楚、挚虞、成公绥等人的作品也是文辞华美动人。对西晋初期文学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用“结藻清英,流韵绮靡”加以形容。这种倾向首先表现为作品中“儿女情多”而“风云气少”。如傅玄、张华、潘岳的诗作中都充满了绮丽的儿女情思。其次表现为文字的华美和表达的细腻。陆机是这一倾向的代表。如葛洪称二陆之文“犹玄圃之积玉,无非夜光”(《北堂书钞》卷一百引《抱朴子》佚文),钟嵘评陆机诗“才高辞赡,举体华美”(《诗品》卷上),明人许学夷称其“俳偶雕刻,俞失其真”(《诗源辨体》卷五)等。陆机创作中的这种倾向也反映在《文赋》中,如他要求文章“期穷形而尽相”“其遣言也贵妍”。

与此相应的是文学理论的繁荣。建安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篇文论专论——曹丕的《典论·论文》。该文第一次将传统元气论用于论文,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论”。他认为文气有清有浊,形成作家的独特标志,即所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从作家的主体气质和才性方面揭示了文学风格的成因和表现。《典论·论文》中还总结了八种主要文体的特征:“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受此影响,陆机《文赋》中也有对文体特征的集中描述,而且更加详细。文体排序也有所不同,诗赋提到了前面,表明陆机的《文赋》更侧重于抒情文学而非实用文章。

论文风气既开,文论著作就多了起来。随后有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应玚的《文质论》、阮瑀的《文质论》、桓范的《世要论》等。一方面大量的文学创作经验需要总结,另一方面又有了论文的风气,陆机的《文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的。

3。文本解读

陆机在《文赋》的小序中说明,《文赋》主要解决的是写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物”指作家、诗人把握的对象,“意”是作家、诗人的思想情感。“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作家在艺术构思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是对物的感受和认识之难,二是对这种感受和认识的表现之难。《文赋》从文体特征和创作构思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做了解答。

其次,《文赋》对构思的过程作了生动而深刻的描述。陆机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如此具体、细致地揭示了诗人构思的过程及其特点。诗人进入虚静的澄明状态之后,构思活动就开始了。构思是以活跃的想象为中心展开的,想象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活动,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所谓“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所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描述的就是这种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精神遨游,显示了极大的自由性。在想象中,情感和物象都由朦胧走向明确(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为了把构思的形象和情感表达出来,就要借鉴古典著作中的语言(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但是这种用词语表达情感和形象的活动常有变化,有时很难,艰涩无比;有时很顺利,顷刻之间文思泉涌,所谓“浮藻联翩”。在想象中,会出现创造性的时刻,发前人所未发,所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之未振”。同时,陆机还认为构思活动具有艺术的概括性,可以以少总多,即“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天地之大可以在诗人所描写的有限的“形内”表现出来,万物之多可以在他小小的“笔端”抒写出来。陆机实际上揭示了艺术构思所具有的精神自由性、情感形象渐进性、表达的起伏性、艺术的创造性和艺术概括性等特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