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理论第四版 > 二人间词话节选王国维(第2页)

二人间词话节选王国维(第2页)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

四十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此两句原倒置)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四十一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优。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18]“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19]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五十一

“明月照积雪”[20]“大江流日夜”[21]“中天悬明月”[22]“黄(当作“长”)河落日圆”[23],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五十二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五十四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五十六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五十七

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六十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六十一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六十二

六十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选自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1。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学者。

1898年,王国维到上海,任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书记、校对。同时在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语、英语、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1901年在罗振玉的资助下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次年夏,因病辍学回国。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课程,并致力于文学研究,开始阅读叔本华、康德等人的著作。1906年到达北京,历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馆编译等职。与此同时,开始研究美学、宋词和元曲,完成了《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随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集中精力研究甲骨文、金文和汉简。1916年应犹太富商哈同之聘,回国至上海编辑《学术丛编》杂志,并继续甲骨文的研究。1918年起兼任哈同创办的仓圣明智大学教授。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通讯导师。1923年春,经蒙古贵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溥仪小朝廷的南书房行走(五品)。1924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溥仪被逐出宫,王国维视为奇耻大辱,欲自杀未遂。后被聘为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讲授经史、小学等科。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1927年6月,留下写有“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字样的一纸遗书,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王国维是近代杰出的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古文字学等领域成就卓著。著作有《观堂集林》24卷、《观堂别集》4卷、《静安文集》1卷、《续集》1卷等。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共43种,104卷。

2。背景知识

王国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重要著作有《〈红楼梦〉评论》(1904)、《人间词话》(1908)、《宋元戏曲考》(1912)等。《人间词话》从1908年起,以三期连载于《国粹学报》,是王国维改定本,共64则。后人根据王国维的手稿,又编有《人间词话删稿》《人间词话附录》等,加上王国维改定本,共计有227则之多。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不仅堪称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王国维接受西方哲学、美学的影响(特别是叔本华与康德的哲学美学),对中国古典的文学理论进行了新的检讨,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同时,又在新的中西交融的学术语境中对之进行了重新阐释。

王国维在总结历代词人写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一词作为论词的基本概念。与西方相当长的时间里(特别是19世纪之前)强调摹仿的叙事理论不同,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则是偏向于以抒情诗为基本文类的抒情理论。因之,王国维的“境界”说也称得上是一种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提炼出来的抒情理论。

据考证,“境界”这个词最初见于《新序·杂事》:“守封疆,谨境界。”班昭《东征赋》也说:“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指的都是疆土界线。可见,“境界”这个词最初指的都是一定的疆土范围,是一个指实体的词。但是,翻译佛经的人后来借用了这个词,《杂譬喻经》中说“神是威灵,振动境界”,《无量寿经》中说“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华严梵行品》中说“了知境界,如幻如梦”。这样,便把一个原指实体的词用来表明抽象的思想意识和幻想了,从而使“境界”变为心中之“境”,指向主体而非客体,指向虚境而非实境。“境界(意境)”论从最初就定下了这种偏于主观、个体、表现的特征。“意境”论正式诞生于唐代,唐人论“意境”在概念上终未逃出佛经上所使用的“虚境”这一含义。皎然在《诗式》中说“诗情缘境发,诗性寄签空”。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说“思与境偕”,说诗境“思致微渺”,正如戴容州所说,“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因此,以唐人“意境”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意境”论,偏于审美主体的情感意兴表现,重在言外之意。

王国维的“境界”说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的“意境(境界)”理论。

3。文本解读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重要的美学诗学著作,它的核心审美范畴就是“境界”。《人间词话》开门见山地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从而确立了全书以“境界”论词的基本出发点。那么,何谓“境界”?王国维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里所谓的“境界”,其基本思想一言以蔽之,即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而其中内在蕴含的审美观念即是“真”,这“真”,既指“真景物、真感情”的“真”,又指“能写”“摹写”的“真”,前者可谓是对作者而言,后者可谓是对作品而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