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理论新编知识点 > 二人间词话节选王国维(第1页)

二人间词话节选王国维(第1页)

二、人间词话(节选)(王国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2]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4]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5],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6],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7]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8]“宝帘闲挂小银钩”[9],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10]也。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诗话“公”作“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澈”作“彻”)玲珑,不可凑拍(“拍”作“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影”作“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十五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2]《金荃》[13]《浣花》[14],能有此气象耶?

十六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十七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十八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二十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5]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6]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17]此第三境也。此等语言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三十六

美成《青玉案》(当作《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三十八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

三十九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