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理论新编第4版pdf >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第2页)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第2页)

此外,应该指出的是,尽管诗为“活物”说在理论上已经较为完备,但是,当钟惺、谭元春将其运用到具体诗歌批评实践时,却往往走到另一个极端。竟陵派要求读者通过培养敏锐的慧性,从而对作品产生切实独到而又深刻新颖的领会。这种鉴赏要求决定了他们把对诗的深度解读和鉴赏完全寄托在个体的“慧性”上。如他们在所编的《诗归》中常常对作品随意地加以个人化、主观化的理解,有时甚至指鹿为马。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钟惺的诗学观点,这些问题与他们在实践中把读者的主动性绝对化有直接关系。清代人重视学问和训诂,完全否定竟陵派的诗学主张,当然有其独断的一面,但同时也是对竟陵派鉴赏实践的一种必要的告诫和提醒。

[1]本文原见于《钟惺批点〈诗经〉》一书的卷首,实际上是该书的序言,文末署写的写作年代为“明泰昌纪元岁庚申”(1620年)。后收入《隐秀轩集》列集。

[2]本文的“诗”,指《诗经》;但作者所揭示的“活”的性质,却适用于所有诗歌。

[3]游、夏,指孔子的门人子游、子夏,二人皆以文学著称。据《论语·八佾》载,子夏对《诗经》的解说曾受到孔子的赞赏,“起予者商(子夏名卜商)也”。子夏据说也是孔子“诗”学的主要传承者。

[4]不必皆有当于《诗》,意思是,不一定都切合《诗经》的原义。

[5]传说《诗经》是孔子删编的,《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但从唐代孔颖达以来,已陆续有人对孔子删《诗》说提出怀疑。

[6]《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乐》《礼》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7]春秋时列国士大夫在盟会、聘问等外交场合,常引诵《诗经》中的句子来表示自己的意见,谓之“赋诗言志”。《左传》中载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这两句的意思是:春秋时列国大夫赋诗言志,比孔子删《诗》的时代晚不了多少,而且有的是听说过或亲见过孔子本人的。

[8]韩婴,燕人,其诗学出于荀子,汉文帝时为博士,是汉代著名的四家传《诗》者(齐、鲁、韩、毛)之一,汉代传《诗》先有今文学家齐、鲁、韩三家。韩婴曾对《诗经》进行过系统的训诂,并被立为学官。今仅存《韩诗外传》,从研究古人如何解读《诗经》的角度来看,该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9]赋:朗诵。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不歌而诵谓之赋。”

[10]传(zhuàn):古称对经典的训诂为传,此处用作动词,意思是解释。

[11]士大夫于外交辞令中诵《诗》,只取其中的个别章句以合己意,而不必顾及其全文和本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12]彼,指赋诗断章取义者;此,指《诗经》本身。意思是,《诗》可以由诵诗者随意去断章取义,而于本身并不损害。

[13]赋诗者对于所引诗句意蕴的理解,并不是《诗》本身给予他的,而是他从《诗》中主动取来的。这句话强调断章取义的主动权在于赋诗者。

[14]“说《诗》者盈天下”八句的意思是,读者对《诗》的理解,人人各异,代代不同,而《诗》本身是不知道的。但《诗》却在不同的理解中自然流布发明,其生命恒久不竭。惟其如此,《诗》才称为经典。这也就是说:《诗》的永恒生命,并不表现在它本身所具有的固定的、纯客观的内容上,而是表现在它能容许不同环境、不同时代的人从各自的主观条件出发,而不断地重新赋予其意蕴,不断地重新扩张其意蕴。

[15]《小序》,即《毛诗序》中的“小序”。古文经的《毛诗大序》是附在《毛诗·关雎》题下的一篇总论,又称《毛诗·关雎序》;后人遂称其他各篇题解为小序。郑玄的《诗谱序》认为,“《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16]考亭指朱熹。朱熹晚年曾于福建建阳的考亭筑室讲学,后世遂称朱熹为“考亭先生”。朱熹有《诗集传》八卷,他在《诗集辨说》中曾批评《毛诗序》牵史实以训诗的做法,故朱熹说诗,抛开《毛诗序》而另立新解。

[17]卜《序》,即《毛诗序》,因前人认为《毛诗序》的作者是子夏(名卜商)。总的来说,《毛诗序》应是毛派学者在传《诗》之始假子夏之名而创立,其后在传《诗》过程中不断增益而辗转成篇,大致成书年代是西汉毛亨、毛苌之时至东汉初卫宏之时。

[18]滞,滞碍难通。痴,呆板不灵。疏,疏漏。累,冗赘。肤,肤浅。迂,迂曲。

[19]“凡以为”六句:朱熹之所以将分章句、明训诂看作学《诗》的初步阶段,意思似乎是要告诉读者:“如果你对诗的理解要想深入一步,那就应该根据自己的主观条件去灵活领会、自由引申。我不敢以我的注解来局限天下的读《诗》的人。”钟惺对朱熹的理解是基本正确的,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学诗的过程:“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的确只是把章句、训诂看成学《诗》的初步阶段。

[20]此句的意思是:古代制定礼法的人,总要从人品最低处来着眼,立下一个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21]学官,古时官办的学校,亦称“学官”。意思是,国家将《诗经》立为学校中的必修课程,而明朝时学子的《诗经》读本,是以朱熹的《诗集传》为准的。

[22]意思是,读《诗》所获得的情趣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有所更新。

[23]沈春泽,字雨若,常熟人,工诗善画,著有《雨若吟稿》,见《列朝诗集小传》“丁上”。

[24](明)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5]始见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第五》篇。“达”,明白、晓畅;“诂”,以今言释古语。它原是汉儒根据春秋时代“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阅读与应用《诗经》的一个方法或原则。汉儒以为《诗经》的时代已逝,运用时不必忠于原义,可以根据经学的需要,断章取义地运用。“《诗》无达诂”的观点在当时是把对《诗经》的解读作为经学的附庸而提出的,有其局限性。但后代的文论家,有时从文学欣赏的审美思维入手,用“诗无达诂”来泛指一般诗歌的审美原则,则有其积极意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