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理论新编第4版笔记 > 二怀疑的时代节选纳塔丽萨洛特(第3页)

二怀疑的时代节选纳塔丽萨洛特(第3页)

其次,她指出现代主义的新的描写对象:“我”的内在主观“真实”。

现代主义的“真实”是一种“主观真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现代主义以新的“真实”原则——内心真实——挑战现实主义。我们看到,在这篇论文中,萨洛特正面攻击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认为传统现实主义所推崇的客观真实性被现代主义丰富、复杂且相互冲突的主观真实所瓦解,而当下最重要的,“不是没完没了地拉长文学典型人物的名单。而是表现各种矛盾感情的同时并存,尽可能地再现心理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早在1888年,莫泊桑就指出现实主义的“真实”观存在着问题,每个人身心都有自己的现实,人类千差万别。莫泊桑以自然主义的真实观来对抗和矫正批判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的“真实观”强调表现人的孤独的内心世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内向性和表现性。普鲁斯特的“真实”是环绕主体的感觉和记忆之间的某种联系;而伍尔芙的“真实”则是纷纷坠入人们内心的原子事实。所谓“内心世界”就是脱离物质世界的“纯粹的精神世界”,也即人的瞬间印象、直觉、无意识、潜意识等。萨洛特敏锐地发现:现实主义文学几乎没有涉足的“无意识”领域成为现代小说的重要领域,而且越来越重要。

萨洛特还关心作者地位和小说主人公的变化。作者不再是无所不知的。在巴尔扎克时代,典型人物、细节描写可以推动读者认识一种真实,但是却会使现代读者厌烦不已,认为那是一种僵化的描写。《欧也妮·葛朗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小说家必须面对这个新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中,人的行动缺乏通常的动机和公认的意义,一些前所未有的感情出现了……”简言之,新时代不再是信仰的时代,而是怀疑的时代。在怀疑的时代,曾经栩栩如生的人物如今“像木乃伊一般地死硬僵化”。读者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今天的读者对亲身经历的叙述比对小说更感兴趣”,不能再以“侯爵夫人在下午五点钟时外出”(保尔·瓦雷里对传统小说的著名批评)的套路来写小说了。

最重要的是,在“新小说”里,传统小说的典型人物蜕变成“一个无名无姓的‘我’”,而正是这个“我”篡夺了现实主义小说主人公的位置,“这个人物既重要又不重要,他是一切,但又什么也不是;他往往只不过是作者本人的反照”。在“怀疑的时代”,不仅是小说家不再相信自己虚构的人物,甚至连读者也不相信了。因此人物性格以及环境都不再重要,只有踏实地展现内心世界的真实,尽可能刻画心理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在这个意义上,第一人称“我”显得特别重要。印象主义主张“由外向内”,表现主义则走得更远,他们甚而提出“由内向外”,以主观自我而非客观现实作为真实的源泉,追求直接表现深藏于内的灵魂。

《怀疑的时代》标志了由法国开始的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全面反思之战已经打响。《怀疑的时代》不仅直接颠覆了法国的现实主义传统,甚至为我们带来了某种隐含的但却是决定性的转变,这种质变正如韦勒克所言:“公认的19世纪的现实主义的意义就翻了个个儿。”[18]

但它的问题也出在这里。萨洛特过于激进的观点和立场,虽然为法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思潮带来一场革命,但也带来一些“脱离实际”的问题。由于她完全放弃巴尔扎克、纪德的文学遗产,只重视表现“我”的内在主观真实,人物塑造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只注重内在真实。桑塔格相当精辟地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了萨洛特的这篇论文:“在萨洛特为小说所制订的规划中,存在着某种令人振奋的东西,它强调对人类的情感和感觉的复杂性寄予无限的尊重。然而,在我看来,在她的观点中也存在着某种脆弱之处,因为这种观点似乎建立在对心理描写的诊断上,而此诊断不仅模棱两可,而且提供的疗法也过于脱离实际。”[19]

也许桑塔格的话是对的,要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也许我们要先读一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20]。伍尔芙呼吁摒弃自然主义和客观现实主义,认为现代小说家应当检视“心理的黑暗角落”,但这一代表着现代主义思潮的宣言却被萨洛特讥之为“天真之举”。的确,萨洛特的立场甚至是超越现代主义的。萨洛特坚持小说中的心理分析已经过时,她甚至轻视乔伊斯、普鲁斯特的心理分析,这些观点既昭示着某种革命性,同时也的确有点“过于脱离实际”。

[1]雅克·图尼埃,法国当代小说家兼文学评论家。

[2]《圆桌》杂志,145页,巴黎,1948(1)。

[3]客体在这里即对象。

[4]夏尔丹(1699—1779年),法国著名画家。

[5]韦罗内塞(1528—1588年),意大利威尼斯派画家。

[6]安德烈·纪德抨击法国资产阶级家庭的虚伪与残酷的一部作品。

[7]这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大诗人保尔·瓦莱里对传统小说为达到逼真而采取千篇一律的手法的讥讽。

[8]这是法国农村圣诞节假期中常玩的游戏。参加者每人抽牌一张,上面的许多小格中写着各种号码。主持者从放在一个口袋里的九十个不同的号码中抽出一些来,谁的全部格子里的号码最先碰对,谁就是好运气者。

[9]这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说的话。

[10]这是法国儿童常玩的一种游戏,被选为塑像家的小孩在追逐同伴时,手指碰到的人应立即停住不动,如同变成塑像似的,否则就要受罚。

[11]马塞尔·普鲁斯特致罗贝尔·德雷菲斯信中说:“我从来不写人物关窗子,洗手,穿上外套、说介绍的客套话等。要是我的这部小说有一点新颖之处,可能是在这里……”——原注

[12]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年),奥地利作家,他的小说《审判》和《城堡》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中人的荒诞处境。

[13]威廉·福克纳(1897—1962年),美国著名小说家,获195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14]昆廷既是叔父也是侄女的名字;卡迪既是母亲也是女儿的名字。

[15]菲立普·托因比(1916—),英国小说家兼文学评论家。

[16]格里耶的这篇文章连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1958)一文被视为新小说的革命宣言。

[17][法]泰纳:《巴尔扎克论》,见《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18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8]转引自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周发祥译,65页,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19][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124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0][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12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