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理论新编第4版笔记 > 三叙事要素(第2页)

三叙事要素(第2页)

7。初冬的一天孔乙己来酒店里喝酒。

8。“我”自此以后再也没有见着孔乙己。

可以说,这八个事件构成了《孔乙己》这篇小说最为简单的故事梗概。

在小说中,情节有许多种不同的含义,有时,它仅仅指在小说中的一系列事件。一般地讲,情节指对一系列事件的艺术性安排,也就是说,它是关涉到小说叙事中的艺术技巧的概念。

相同的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安排。比如,小说家在写作时可以不按故事发生的年月顺序叙述故事,而将后发生的事放在小说的开头来叙述,从而将事件加以艺术性的安排,使情节的发展以独特的艺术逻辑发展,从而为小说所要表现的内容服务。就这个意义而言,情节是把一系列事件规划成真正的艺术性叙事的方式。

《孔乙己》这篇小说编排情节的方式是比较独特的,是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来编排的,孔乙己近乎一生的行状都被编排在这种所见所闻中。上述的八个事件可以说都是围绕着“我”来进行的,而其真正要描写的主人公却是孔乙己。

情节又可以理解为是按照艺术家选择的特定的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英国作家福斯特曾对“故事”与“情节”做过比较,他认为“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是情节,两者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两个事件“国王死了”与“王后死了”之间是没有逻辑的,而后者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了“因伤心而死”这一特定的带有情感评价的逻辑。

(3)环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由人物形象的行动及其后果组成的事件、情节都是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中的。环境对作家系统地安排人物、事件与情节,以及小说的题旨的表现都很有影响。

环境不必是真实的。尽管很多小说发生的环境常常有一个真实的地名与真实的时间场景,然而,阅读小说最好还是能够使自己超脱这种真实的东西的影响,只有这样,你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小说所要向我们表达的东西。

熟悉鲁迅生平的人,都可以从鲁迅的小说中找到他的故乡浙江绍兴这一城市与周围的城镇的影子。然而,准确地讲,这种联想对理解小说的艺术性是没有太大帮助的。鲁迅之所以为自己的小说选择这样一个环境,更多的是出于熟悉,而不是想使它真实这种因素的考虑。

当然,恰如其分的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刻画、事件与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恰如其分的背景,这种背景不是无足轻重的,相反,非常重要。《孔乙己》这部小说的第一节可以说都是环境的描写: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里写到了“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酒店,有很强的风俗画色彩。这种环境描写几乎可以说是这篇小说展开后面的人物刻画、情节发展的前提:它引出了“我”到酒店当伙计这件事,又由这件事引出了我所认识的孔乙己这个人,也正是在这个酒店里,我“耳闻目睹”了孔乙己其人其事,乃至其卑微的生和卑微的死。

3。如何讲故事?(叙事时间)

如何讲故事的问题,其实即是艺术家如何艺术地安排事件的问题,亦即情节布局的问题。而情节布局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叙事时间的问题。

叙事时间一般指作家在写作中编排情节时的时间安排。小说经常给我们以明确的时间标志。比如,鲁迅的《孔乙己》发表于1919年的《新青年》杂志,小说的第一节明确地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所以,最初的读者在阅读这篇刊于1919年的小说时,完全有理由将它假设为是19世纪末发生在“鲁镇”的事。一般说来,小说中的时间都是“过去”的,叙事的时间往往比故事发生的时间要晚,而且,有许多小说都要晚2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通常说的一代人的时间。鲁迅的另一篇小说《祝福》也大致如此,祥林嫂所发生的故事的开始与小说开始讲故事的时间刚好有10年到20年的距离。

当然,小说安排时间的长度是非常灵活的,长的可以很长,像《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开始写,至西晋灭吴止,先后的跨度有70多年,而短的则可以是几年甚至几天的时间,像《孔乙己》这个故事所占的时间大约是两年。

小说中事件的发展是一种变化,一种发展,所以必须以一种时间的序列,或者称为时间顺序(简称时序)为基础。日奈特的《时序》即是探讨故事时况与叙事文时况的不协调关系的。这种不协调关系(日奈特称为逆时序)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艺术技巧。

初一看,《孔乙己》这篇小说是采用顺序的方式编排故事的,就像上述对这篇小说的事件的整理所呈现给我们的印象一样。然而,这篇小说其实是典型的“逆时序”布局,属于日奈特所说的整体性追述,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倒叙。这篇小说的第三节特别值得注意: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特别要注意这里最后一句话的“至今”这个词,这可以向我们提示,作家在这里的叙事时间其实是“现在”,这是与小说开头提到的“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相呼应的“现在”,即是说,是站在一种“回忆”的立场来追述孔乙己其人其事的。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里的“现在”应该是与上述的“现在”相呼应的词,一个时间的提示,进一步证明小说整体上的追述结构。

如果说《孔乙己》这篇小说的“追述”还并不能让人一眼看出,那么,鲁迅的另一篇小说《祝福》,就是一篇让人马上就能认出的追叙布局的小说了。小说从旧历的年底,亦即通常说的大年三十前几天开始写起,“我”回到故乡鲁镇,看见家乡的人正在忙于年终的“祝福”大典,也正是在这里,“我”碰见了已经成了乞丐的祥林嫂,后者向“我”问起了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事。然而,第二天,大年三十,“我”即听闻她的死讯。小说在这段带有“前言”性质的文字的最后一节说:“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紧接着,小说开始描述祥林嫂两次来鲁镇做工的情形。这是典型的日奈特所说的整体性追述的例子。

【思考题】

1。什么是扁型人物?什么是圆型人物?试以两个小说人物加以说明。

2。什么是追述?试以一部小说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

3。什么是叙述者?它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辅助阅读材料】

1。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H。G。布洛克。再现∥H。G。布洛克。美学新解——现代艺术哲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厄尔·迈纳。叙事文学∥厄尔·迈纳。比较诗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1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美]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李平译,76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