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兴观群怨说名词解释文学概论 > 三文学认知中的真实性问题(第2页)

三文学认知中的真实性问题(第2页)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其一,上述艺术真实性与真理性(生活方面的和科学方面的)的关联和一致的关系表现得明显的情况,就是艺术真实性本身的情况,这应当得到承认,而不能如有些论者那样把艺术真实性看作与生活常识及科学知识绝缘的神秘现象。其二,这种情况不仅比较明显,而且对整个艺术真实性的表现来说具有代表性。它告诉我们,艺术真实性与生活常识及科学知识的一般真理性之间既然具有这些表现明显的情况,那就说明它代表一种根本情况,那些表现得比较不明显的只不过是表现得比较曲折和复杂而已,依然没有同一般真理性绝缘。比如说:“白发三千丈”,鲁迅认为虽然是夸张,“总不至于相差太远”,他还认为:“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猪八戒高老庄招亲,在人类也未必没有谁和他们精神上相像。”可见,无论艺术上的特殊表现如何,艺术真实性与一般真理性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不是绝缘的。它同科学真理性的一致,有些表现为在情节和描写上符合自然科学规律,如上述关于物理学、天文学、医学、建筑术等方面的例子。但由于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真实性与一般领域的真理性的一致更多的是在于社会科学真理上的一致,如《西游记》中的例子。许多论者否认艺术真实性与科学真理性的理由,往往是说艺术上的夸张如何如何同自然科学相违背,原来他们说的科学单纯指自然科学,而忽视了社会科学真理的存在及其同艺术真实性的血肉关系。这种观点和思想方法,对于非马克思主义论者说来毫不足怪,但对于马克思主义论者说来岂不是个极大的疏忽吗?!

无论艺术品的表现怎样复杂,只要某个作品确实具有艺术真实性,那么这艺术真实性肯定同真理性有着某种联系,同生活常识和科学真理有着某种联系;它至少是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社会科学规律,甚至在表现上还符合自然科学规律。它的表现或是直接而明显,或是曲折而不明显。但不管如何,抓住其根本上具有联系和一致的一面进行具体分析,总能够找到其来龙去脉。

反之也一样,如果某个作品在主导方面(例如在主题思想上、主要情节上)违背了真理性,那么便可以断定该作品基本上违背艺术真实性的要求。马克思对瓦格纳的歌剧《尼贝龙根》的歌词的严厉批评便是一例。胡编乱造、诲**诲盗的“作品”、看不出形象也没有任何道理的“作品”或显然为法西斯服务的“作品”,不管其对某些人有多大吸引力和显得多么“真实”,但明是非的人们知道它们“背理”,绝不承认它们具有什么艺术真实性。

可见,同真理性具有关联和一致,是决定艺术真实性的有无和性质的根本条件,也是判别艺术真实性的重要标准。

(杨汉池:《艺术真实性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6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36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19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

[5]郭沫若:《创造十年》,《沫若文集》,第7卷,13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42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7]《鲁迅全集》,第6卷,17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18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诗学·诗艺》,罗念生译,2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0]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鲁迅全集》,第6卷,22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卷,13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12][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杨自伍译,514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3][法]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孟湄译,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4][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张汝伦校,8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148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程金城、冯欣:《论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与真理的冲突》,《文艺研究》,2004(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