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家的心理要素
文学作品是作家社会实践、生命体验、心理活动的集中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作家通过对外界人与物的观察,在内心深处有所感知。作家的这种心理活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极大,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我们有必要对作家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与探索。作家的心理要素主要体现在气质、情感、性格特征、思想、想象、兴趣等多方面。
中国古代一般将作家的心理要素归结为秉性、情性或性情,认为性情直接决定作家的创作个性,继而又会影响作品的风格。比如,刘勰“吐纳英华,莫非情性”的观点,就是谈论作家的心理要素对作家风格形成的作用。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凡骨峭者音清,骨劲者音越,骨弱者音庳,骨微者音细,骨粗者音豪,骨秀者音冽,声音出于风格间矣。”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名医薛雪在他的《一瓢诗话》中也指出:“鬯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清修人诗必峻洁,谨敕人诗必严整,猥鄙人诗必委靡: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以上例子说明,艺术风格的来源是人品无疑是正确的,但把诗人的性格看作是天赋就片面了。到了清代,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对作家的主观修养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做了比薛雪更为精辟的论述。他明确地指出:“诗品出于人品。”这里讲的人品,是指作家的情操与人格,即思想、感情、修养和作风特点。诗品,是作家的人品、胸怀的集中体现,也是作家的思想品质及其与别人不同的格调、气质和色彩的艺术传真。
首先,来看一看情感。作家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其实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创作冲动。作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一旦积累实现了超越,作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自己的积累转换为文学作品。这种冲动一旦产生,就非常强烈、无法遏制,甚至会日夜缠绕着作家,使他(或她)无法平静,直到把它付诸实践——转化成文学形象。
生命力本能的冲动是对于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心理学解释。我国早在汉代就有作家情绪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论述,《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淮南子·本经训》说:“心和欲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斯歌,歌斯舞。”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并认为艺术就是“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艺术论》)。阿·托尔斯泰也说:“艺术就是从情感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形象应该对感情发生作用。甚至更正确地说,形象的辩证法应该对感情发生作用。只有这种情形才能使艺术成为艺术。”[3]
一切文学的生成,俱以情感为要素。以诗歌为例,别林斯基就说过:“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4]根据前人总结,这种能够激发文学创作的情感,大致有以下两种。
第一,温柔敦厚。孔子在评价《诗经·关雎》时,说它“乐而不**,哀而不伤”,正是指出了其温柔敦厚的情感特质,这是一种恒久的、正面的情绪,是内心情感的真诚表达,是高尚文学所体现的作者情绪的评价标准。贺拉斯说过,健康的心智是优良风格的源泉和开端。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必须表达出最纯正的情感,只有这样,他(或她)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
第二,和谐统一。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和谐统一的情绪,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一以贯之的整体感。如果作者在一部作品里的情绪过于变化多端,不够稳定,那么就会造成读者的困惑。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虽然情节复杂多变,但是“至情”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和谐统一不仅是对作家创作时情感的要求,也是对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形式上的要求,作品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情感思想的和谐统一,才能成为传世经典。
其次,来看一下作家的思想。一位优秀的作家往往文以载道、思想丰富,他的作品能言之有物,因为言为心声,他能以最为简洁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读者产生共鸣。作家有什么样的思想,他(或她)所创作的作品就体现什么样思想。一般来说,作品体现的思想和作家内心的所思所想是一致的,因为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所思所想以及对世界的看法,都是通过作品来得以传递的,作家通过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之口表达自己。在文学史上,“文如其人”的例子很多,如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但是有时候也有例外,作家会在作品中隐藏自己的思想,对现实进行歪曲或变形。苏联的赫拉普钦科说:“创作个性和艺术家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的相互关系可能是各种各样的。绝不是所有标志出艺术家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的东西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另一方面,并不经常总是,而且也不是所有一切显示出创作的‘我’的东西,都能在作家的实际的个人的特点中找到直接的完全符合的表现。”[5]唐代诗人韩愈和德国诗人歌德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们的文章写得豪气干云,具有浩然正气,但是在他们的身上却有卑下的一面,贪权媚贵,趋炎附势。由此可见,作家的思想与其创作个性和风格是不能简单等同和混淆的。
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姜亮夫认为情绪是健全思想最高的冲动,他认为“思想是情感之花”。的确,思想和情绪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文学作品能鲜明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比如,富于经世致用、兼济天下意味的作品定是出于儒家之手;宣扬遁世隐逸、相忘江湖的作品定是出于道家之手。张爱玲笔下没落贵族的情绪写得自然生动,只因她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再没落也是贵族,所以她写农村题材的作品必定无法如此细腻真实。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破万卷其实就是作家在读书过程中的思想活动,如对人生、社会、生活的思考,持之以久,就会不自觉地促进写作,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原典选读
叔本华论作者
概括地讲,只有两类作者:一类是为特定的论题而写作的人,另一类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人。前者有一些值得传播的思想或经验,而后者则只想得到钱,所以他们仅为金钱而写作,他们的想法已成为写作这一行当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识别他们:或者通过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极为拖宕冗长;或者通过他们的思想——这些思想半真半假、牵强附会、摇摆不定;或者通过他们说话时的表情——这种表情通常总是流露出那种令人厌恶的言不由衷。所以,他们的作品缺乏明晰性和确定性,并且,很快就会暴露出他们只为金钱而写作的目的。有时,最优秀的作者也会发生这种情况,例如,莱辛的《论剧作艺术》中就时而有这种情况,甚至在让-保罗的许多传奇故事中也是如此。只要读者看出这一点,他立刻会把书扔到一边,因为时间是宝贵的。实际上,当一名作者为金钱而写作时,他就是在欺骗读者;因为,他是打着有话要说的幌子而写作的。
为金钱和保留版权而写作,本质上是文学的堕落。除非一个人是为某个问题而写作,否则他的作品就是毫无价值的。在文学的每一分支中,只要有若干出类拔萃的作品,就是天大的幸事了!只要写作能挣钱,这种情况就绝不会发生。金钱仿佛是可诅咒的,因为每一位作者只要他一动笔写作——不管他动机如何,他就开始堕落了。最伟大作者的最优秀作品常常诞生于这样的时候,即他们必须不为任何目的而写作。这里,有则西班牙谚语说得非常巧妙,它声称:荣誉和金钱不可能在同一个钱袋里找到。文学今天何以落到如此可悲的境地,其原因简单地说仅仅在于人们为了挣钱而写书。一位穷困潦倒的人坐下来写了一本书,公众愚蠢至极而买下它。文学堕落的次要因素在于语言的毁灭。
许多拙劣的作者都是靠公众——他们除了那些恰好已经出版的书外,什么也读不到——的愚蠢的狂热而谋生,这里,我指的是那些撰稿人。这真是一个最恰如其分的名称。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即打短工的工匠!
此外,可以说有三种作者。第一种是那些不经过任何思考便动手写作的人。他们仅仅靠回忆往事或过去的经验而写作;甚至直接抄袭别人的作品,此类人数最多。其次是那些仅仅当他们开始写作时,才进行思考的人。他们为了写作而思考,此类人也为数甚多。最后是那些在开始动笔之前就已深思熟虑的人,此类人寥若晨星。
第二类作者——他们将自己的思维力闲置一旁,直到准备动笔时才想起它——很像一位想碰运气而出发的打猎爱好者,并且他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与此相反,当一位第三类亦即人数最少的那类作者写作时,这种写作像一次追猎。在这里,猎物是事先抓住并关在一个极小的空间里。然后让它从里面跑出来再进入另一空间,同样把它关起来,如此重复多次。这个猎物绝不可能逃脱打猎者,他只需瞄准目标然后开枪,——换言之,他只需记下他的思想。从上述运动中,可显示一个人所具有的特性。
然而,尽管在开始写作之前就真正进行严肃思考的人为数甚少,围绕论题本身进行思考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其余大多数人考虑的仅仅是那些早已出版的同类话题的书,以及别人对此类论题的看法。既然为了思考,这样的作者需要前人思想的更直接更强烈的刺激。前人的思想将会成为他们直接的主题,结果,他们总是受前人思想的影响,按其本来的意义,这绝不是新颖独创的思想。而那些真正的创造者是在论题本身的刺激下进行思维的独创活动的,他们的思想因此而是直接的、明确的。唯有在他们之中才能够产生具有不朽之名的作者。
当然,必须明白的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是那些探讨重大问题的作者,而不是那些讨论酿造白兰地酒工艺的作者。
倘若一个作者不收集资料——他将依据这些资料经过自己大脑的思索而写作,这就是说,倘若不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写作,他的作品就根本不值得一读。那些图书制造人、汇纂者和通常的老派传记作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作者,会直接从书中摘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甚至无须付出运费,或者说当这些材料经过大脑时不必经受考察,也就是说没有经过大脑的精心推敲和详尽发挥,就直接运用于他们的笔下。如果一个人真正了解了他自己著作中的全部内容,那他将是一个多么博才多学的人啊!然而,结果却是:这些作者谈话如此不严谨甚至粗俗不堪,以至于读者怀疑自己的大脑并没有理解他们事实上思考的是什么问题。其实,他们一无所思。时常有这样的情形,他们所抄袭的书严格说来也是以同样的方式组成的:所以这类作品就像是一只模子的石膏模型;最后,这类作品千篇一律,难以辨认,全得依靠你的判断了。各种汇编、汇集几乎无法阅读。既然汇编也包括那些教科书——它们在一个极小的篇幅内容纳了各世纪累积起来的知识,那么,上述情形便很难完全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