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概论电子版教材 > 三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第2页)

三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第2页)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七)“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十)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

(二十)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煊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

(二一)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谓: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二二)梅圣俞《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刘融斋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余谓:冯正中《玉楼春》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

(二三)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

(二四)《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二五)“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

(二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三、惠特曼论诗人

最伟大的诗人几乎不知道琐事与庸俗。当他的呼吸触及直到那时还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任何事物时,它立即获得了高尚的意义,并充满了宇宙的生命。他是先知——他是个人——他自身自我完善——别人也像他一样的完善,只是他看到了,而他们没有看到而已。在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中间,他不是合唱队员——他不因受任何规章的约束而止步不前,——他有用自己的手制定规章的最高权力。

——[美]惠特曼:《〈草叶集〉序》

在我们所知的世界里,只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情人——这就是伟大的诗人。他满怀不熄的抒情,他对命运的剧变、对顺利与不顺利的各种情势的凑合漠不关心;日复一日,时复一时地,他交纳着自己美妙的贡赋。别人为之退缩或沮丧的东西,对他却是燃烧起他对亲近的人和快乐的爱情冲动的新的契机。别人所知道的快乐,同他的快乐相比是很小的。当他静静地观察着黎明,或冬天的森林,或嬉戏的儿童,或他拍着他们肩膀的男人和女人的时候,躲藏在高空中的一切都向他展现出来,他的爱以其大胆和气魄而胜过其他一切的爱——他在自己面前给爱留下了广阔的地盘。他不像一个优柔寡断充满疑虑的恋人——他相信自己——他蔑视缓一口气。他的经验,他的热情的感受和激**不是空洞的声音。任何东西——不论是苦难,不论是黑暗,不论是死亡,不论是恐惧,都不能使他动摇。

——[美]惠特曼:《〈草叶集〉序》

伟大的诗人根据过去和现在推测未来。他把死人们从棺材里拖出,又叫他们重新站起来。他对过去说:起来,走在我的前边,让我能够认识你。他汲取了过去的教训——他渴望着到将来正在变成现在的地方去。伟大的诗人不仅以自己强大的光束照亮着性格、事件、热情——他最终要使一切变得高尚,并使一切归于完成——他发现谁也说不清为什么而存在,或隐藏着什么的山峰,——他使时代的一瞬一直照到它最远的边缘。那满意的似笑不笑或愤怒的皱纹也使他吃惊。——他将在以后的许多年里回忆起那个在离别的时刻捕捉住闪现在他额上的表情的人,从而得到新的力量或引起战栗。伟大的诗人与训诫无缘,也不坚持道德规范——他知道灵魂。而灵魂是如此自豪,它除了自己本身的教导而外,不承认任何教导。但是它还有同情,像他的自豪一样重大的同情,一个与另一个相抵销,当二者携手前进时,不论是自豪,还是同情,都不能过分。艺术最深刻的奥秘寓于它们的一致之中。伟大的诗人就住在它们当中的某处,与二者为邻,不论是对于他的语言,还是对于他的思想,二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美]惠特曼:《〈草叶集〉序》

独特的预见性,或理性,生就的极强健的体格,坚定的信心,同情心,对女人和儿童的爱,根据灵魂的启示而大量创造和大量破坏的才能——此外,还有对自然界的统一的完美感情和在人类事业中探寻同样统一的论据——这才是从整个世界头脑中的杂乱无章中自己起作用的东西,以及成为伟大诗人——从一出娘胎的那一刻起,从他的母亲一出娘胎时就是伟大的——的特点的一切。

——[美]惠特曼:《〈草叶集〉序》

(沈奇选编:《西方诗论精华》,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1]黎志敏:《诗学构建:形式与意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余光中:《掌上雨》,9页,香港,文艺书局,1968。

[3][美]艾兹拉·庞德:《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意象派诗选》,15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4]朱光潜:《诗的意象与情趣》,《朱光潜全集》,第9卷,369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5]黎志敏:《诗学构建:形式与意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徐有富:《诗学原理》,288~28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唐)王昌龄:《诗格》,《全唐五代诗格汇考》,172~173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8]王国维:《人间词话》,1~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朱光潜:《想象与写实》,《朱光潜全集》,第4卷,280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10]朱光潜:《诗论》,《朱光潜全集》,第3卷,54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11]欧洲西南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