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视频讲解 > 二希腊古典社会的盛衰与马其顿帝国(第2页)

二希腊古典社会的盛衰与马其顿帝国(第2页)

在托勒密一世、二世和三世统治的时期,埃及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其统治范围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之外,还包括昔勒尼加、埃塞俄比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小亚细亚南岸和西部、色雷斯和黑海沿岸地区以及爱琴海诸岛,是爱琴海地区和东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帝国。

托勒密王朝对于各地间的商贸活动非常重视。国王组织力量修通了往昔法老开工未竣的连接红海与尼罗河的运河,使红海与尼罗河之间的水上交通通畅无阻。此外,还聘请地理学家去寻找新的通往遥远国度的路线,由此开辟新的商业市场。埃及的谷物、亚麻布和玻璃是附近地区居民所欢迎的物品,埃及的声音也通过商人经商等途径传入中国;地中海的金属、木材、大理石、紫色染料,南阿拉伯和印度的肉桂、药物、香料等也源源不断地流入埃及,成为埃及居民的首选物品。

对于埃及人来说,托勒密王朝属于外族政权,马其顿和希腊贵族是主要统治者,埃及民众则为被统治者。为了消除埃及人对马其顿政权的不满,托勒密王朝常常采用发动战争的方法来转移当地人的视线。它先后与塞琉古王国进行了五次战争,史称“叙利亚战争”。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托勒密埃及的国力,破坏了托勒密埃及的经济,削弱了托勒密埃及的基础。从公元前3世纪末叶起,托勒密王国的实力开始下滑。

公元前2世纪以后,罗马势力已经扩展至希腊和小亚细亚等地,对埃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公元前80年以后,罗马对埃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埃及的国王逐渐变成了罗马的傀儡。为了获取王位,托勒密十一世甚至需要用重金贿赂罗马的元老院。即位以后,还得用罗马军队来维护其对埃及的统治。托勒密十一世死后,他的子女为争夺王位相互残杀。公元前30年,埃及终为罗马所灭,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塞琉古王国的建立者是塞琉古一世(公元前305—前280年在位),塞琉古是亚历山大的得力助手。亚历山大去世后,他任巴比伦总督。公元前312年,塞琉古正式确立其对巴比伦的统治地位,历史上一般都把这一年作为塞琉古王国的建国年。公元前304年,塞琉古一世自立为王,定都奥伦特河畔的安条克(Antiochia)城。中国史书上将其称之为条支,其名或许来自首都安条克。

塞琉古基本上占有昔日波斯帝国的版图,东达阿姆河和印度河。公元前305年,塞琉古一世派军与印度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的军队作战,并连获胜利。但由于西部大战在即,塞琉古又把旁遮普以及格多洛西亚和阿拉科西亚等领土归还给了旃陀罗笈多。作为相互交换的条件,他从旃陀罗笈多那里得到了500头大象。与旃陀罗笈多媾和以后,塞琉古一世便集中精力,巩固自己在亚洲西部的地位。

塞琉古在其占领区内所实行的统治模式也是中央集权制。国王是全国最高的行政、军事首脑,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身。国王积极推行王权崇拜,强化王权至上。国王之下设有宰相、议事会和秘书处。高级官吏一般由马其顿、希腊人担任。叙利亚人、犹太人、波斯人和其他伊朗人几乎都被排除在官僚阶层之外。塞琉古王朝把全国分为25个省,72个府。但因为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地方势力相对强大,从而大大地妨碍了中央集权制的有效实行。这也是塞琉古王国不断分裂的重要原因。

塞琉古王朝是希腊化政策的有力推广者。国王们常常通过建立希腊·马其顿人的城市来保证其对各地的控制,加强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据统计,仅塞琉古一世就建了24个城市。这些城市几乎是希腊城市的翻版,保持着希腊城市的众多特征:城市里有体育馆、剧场、市场等公共设施。城市管理机构也有部落、公民大会、议事会、行政官员等。不过,与希腊城市不同的是,这里的城市规模巨大。如首都安条克就有居民50万,底格里斯河上的塞琉西亚有居民60万。而且城市居民的成分也相对复杂。城市是希腊文明的中心,也是希腊文明的辐射地。它对西亚、中亚等地区的习俗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公元前3世纪,塞琉古王国内部矛盾加剧,内战四起。帕加马、巴克特里亚、帕提亚等地方势力趁机摆脱塞琉古的统治,纷纷独立。塞琉古王国的直辖版图大大缩小。公元前189年初,塞琉古王朝的军队与罗马的军队在马格尼西亚相遇。双方在这里发生了激战,塞琉古军队溃败,塞琉古在欧罗巴和小亚的领地随即丧失。此后,塞琉古王国的实力每况愈下。公元前63年,罗马大将庞培最后消灭了塞琉古王国,并将其变成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马其顿希腊是亚历山大东进的后方,对于亚历山大东进的成功起过很好的作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希腊人真心拥护马其顿的统治。这可以从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局势的迅速恶化中看得十分清楚。亚历山大的死讯传到希腊,立即引起了希腊各邦的关注。雅典人率先举起了反抗马其顿的大旗,他们出资招募军队,并于公元前323年在温泉关附近打败了马其顿军。次年,双方又在克拉农发生激战,结果是希军大败。马其顿再次恢复了对希腊的统治。此后,马其顿虽几易其主,但还是牢牢地控制着对希腊的统治。公元前276年,安提柯·贡那特掌控马其顿政权,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安提柯王朝”(公元前276—前168年)时代。安提柯王朝辖地7。5万平方千米,共经历了5位国王的统治,他们分别是:安提柯·贡那特、德墨特里俄斯、安提戈那·多宋、腓力普五世和百尔修斯。安提柯王朝经常参与东部地中海地区的争霸战争,与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角逐争雄。同时,又常常与希腊的埃托里亚同盟和阿卡亚同盟争斗。埃托里亚同盟大约出现于公元前314年,是中希腊地区的主要联盟。阿卡亚同盟是伯罗奔尼撒地区的主要联盟,形成于公元前280年。入盟各邦完全平等,对内各自独立,对外立场一致。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盟大会,此会每年召开一次。所有入盟各邦的公民皆可参加。全盟大会选出常设会议和联盟司令官。常设会议处理日常事务,司令官统率联盟军队,并有权协调各邦关系。为了维持同盟的正常事务,维护同盟的权威,各盟须提供一定数量的兵员,缴纳一定的盟金。这些同盟既有联合反抗马其顿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一面。

马其顿人与希腊人之间的内争,不但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而且为西部强国罗马的东进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罗马与马其顿的第一次接触发生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当时,马其顿国王腓力普五世错估形势,把消灭罗马的希望寄托在汉尼拔身上。公元前215年,他与汉尼拔结成同盟,联手反抗罗马。公元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汉尼拔失败。次年,罗马以腓力普五世攻击罗马盟邦为借口,向马其顿宣战,对马其顿实施报复。公元前197年,罗马将军弗拉米尼努斯和腓力普五世在帖撒利亚激战,马其顿军大败。罗马军团的优越性在这次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公元前196年,弗拉米尼努斯以希腊保护人的身分裁决并安排了马其顿和希腊的事务。公元前179年,腓力普五世去世,其子百尔修斯继位。百尔修斯对内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对外强烈反对由罗马建立起来的马其顿、希腊秩序,积极干预希腊内政。百尔修斯的这些活动引起了希腊世界各城邦的不安,他们纷纷要求罗马出面干预。公元前171年罗马正式向马其顿宣战,并将军队开进希腊,公元前168年,双方在皮德纳发生大战,百尔修斯战败投降。马其顿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作为地中海强国的地位。

公元前150年,一位自称是百尔修斯之子的马其顿平民安德里斯库斯发动了反抗罗马的起义,但遭到了罗马军队的镇压。马其顿从此失去独立,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不久,罗马又对希腊进行大清洗。公元前146年,希腊仅存的反抗地科林斯被夷为平地,希腊被置于新近任命的马其顿总督的统治之下。科林斯的毁灭,标志着希腊政治历史的最后结束。

亚历山大帝国及以后的希腊化帝国的出现固然有其内在发展的必然,但确实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偶然。其最后的结果显然是当时的征服者所不能预见的。它打破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方文化各自独立发展的模式,使其相互交流,合二为一。它催生了无数新的思维模式,使人们能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探求事物发展的真谛。征服者带来的希腊文明在东方文明的影响下又有了新的升华。所以,希腊化不纯粹是希腊文化的简单移植,而是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交融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世界性文化。它是一朵奇葩,是一朵把所有芳香都给予世界的美丽奇葩;它更是一种创造,是一种赋予文化以新的内涵的创造。

[1]希罗多德:《历史》,6,94。

[2]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历史集成》,12,4,5。

[3]柏拉图:《法律篇》,3,693。

[4]因为波斯人认为神的居所是整个世界,把神幽闭于墙内是对神的不敬。后来,亚历山大发动与波斯的战争的原因也是为希腊庙宇复仇。见西塞罗:《论共和国》,3,9。

[5]赫·乔·威尔斯:《世界史纲》,3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478~47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2,37~38。参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98~99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96。

[9]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143。

[10]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23。

[1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1~21。

[12]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23。

[13]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378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14]西塞罗:《论义务》,1,24。

[15]波利比乌斯:《历史》,4,81,12~14。

[16]阿里斯蒂德:《罗马颂》,43。

[17]以极大的代价换来的胜利。

[18]阿里斯蒂德:《罗马颂》,45~50。

[19]阿里斯蒂德:《罗马颂》,57。

[20]阿里斯蒂德:《罗马颂》,52。

[21]波利比乌斯:《历史》,29,21。

[22]M.oris,Oxford:Press,1950,Vol.2,p。224。

[24]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7,1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