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未成年犯罪的刑事政策 >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主观方面的特殊性(第2页)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主观方面的特殊性(第2页)

需要是人格的原动力,有时需要表现为不被意识觉知的潜意识;动机是行为的起点,是需要的目的化、意识化形式,是行为的直接动因;理想是人格奋斗的目标,是动力系统的最高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人格的动力系统。未成年人人格动力仍不甚稳定,容易发生改变。如未成年人的需要具有易变性,往往一种需要刚刚产生,又被另一种更新更强烈的需要所冲击和淹没;兴趣的感性化,更倾向于接受直观的形象;价值观的短暂性和可塑性,其价值观处于形成过程中,并且相对于成人的价值观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理想方面,青少年的理想往往充满浪漫色彩,大多是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不太稳定,具有较大的可塑性。[26]

3。心理表征的不稳定性

人格表征系统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是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但是,尽管如此,未成年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也表现出一定的不成熟性。如未成年人是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一般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殊能力也基本暴露出来,但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未成年时期是气质定型的关键时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他们的气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如重大的人生不幸或者机遇的不期而至、家庭的解体或重新组合、社会制度或风气的巨变等都会使未成年人的气质有所改变;我国有研究表明,初中前后是青少年性格发展的骤变期。其中,性格的理智特征在初二至高一之间是迅速发展的阶段,性格的意志特征则在初二以后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27]

总之,未成年人在认识因素、情绪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个性心理因素方面的特殊性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主观方面与成年人犯罪主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在犯罪认定和责任量定方面予以特别对待。

[1]当然,当前刑法及刑法理论上对犯罪主观方面关注得比较多的是故意、过失内所涵括的认知、意志因素,但与此同时,情绪情感、目的、动机等内容也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页。

[3]转引自A。T。杰西尔德等:《青年心理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4]张远煌主编:《犯罪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412页。

[6]《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36页。

[7]郭祖仪:《也谈“情绪”、“情感”的定义》,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8]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41页。

[9]张春兴、杨国枢:《心理学》,台北,三民书局1992年版,第160页。

[10]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64页。

[11][法]龙勃罗梭:《犯罪人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12]菲利:《犯罪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

[13]加罗法洛:《犯罪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14]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院编:《俄罗斯联邦刑法释疑》中文版,第61页。

[15]〖日〗关忠文:《青年心理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页。

[16]〖日〗依田新:《青年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17]黄珉珉:《现代心理学全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18]在这里情绪对于犯罪行为人的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的影响不同于行为人由于患有特定的精神疾病而减弱或者丧失了其应有的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前者所起的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影响,在生理上行为人是健康的,而后者则是行为人由于一定的生理上的疾病的作用使然,它们分别归责的基础并不相同。虽然一定的生理疾病也要通过一定的心理来表现,但这并不能同等对待。

[19]张旭东:《对青少年实施抗挫折教育的思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0]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页。

[21]佘凌、孔克勤:《情绪的神经基础研究》,载《高教管理研究》1987年第1期。

[22]加罗法洛:《犯罪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23]刘慧晏主编:《当代青年心理学》,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8页。

[2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

[25]张进辅主编:《现代青年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0页。

[26]肖存:《青少年人格发展与人格特点探析》,载《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第2期。

[27]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1~192页。

热门小说推荐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无限邮差
过水看娇无限邮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