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国先秦时期语言研究 > 二语气词来(第2页)

二语气词来(第2页)

b。来看我。(东晋《摩诃僧祇律》)

这两类“VP来”的语义重心都不是“来”,而是V。“来”随着动词性的逐渐减弱,被重新分析为VP的附属成分,成为一个表曾经的事态助词。南北朝至隋朝以前已经有“来”事态助词的典型用例。如(转引自梁文):

(17)如是天者,不曾学来,不曾闻来。(元魏·瞿昙般若流支《正法念处经》)

(18)莫言行万里,曾经相识来。(庾信《忽见槟榔》)

表事态的“来”最初主要限于汉译佛经,并主要出现在西北地区少数译经者的翻译作品中,如支谦、鸠摩罗什、僧伽提婆、佛陀跋陀罗、竺佛念、佛陀耶舍、般若流支、阇那崛多等。[20]即使在译经中,“来”的使用也有不平衡性,口语程度越高的译经,“来”使用的频率就越高,反之则否。这一现象表明“来”具有较高的口语色彩,并且在南北朝的使用还具有较强的地域和语体限制。

下面简单讨论一下趋向动词“来”演变为表事态的“来”,它的时间义是怎么获得的。

“VP来”根据语义组合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①“来”表V后的趋向动作;②V为“来”的目的。这两类格式中“来”的时间性是有差异的,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类:

(19)优多罗童子……见已便问:“难提波罗,汝从何处来?”难提波罗答曰:“我今从迦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所,供养礼事来。”(东晋·瞿昙僧伽提婆《中阿含经》卷十二)

(20)诸前行估客,见诸比丘持羊毛来,心生嫉妒,作是呵责言:“汝等何处买是毛来?”(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十诵律》卷七)

可以看到,无论句中的V是否具有携带、挟持义,V和“来”都具有逻辑上、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即V这一行为动作发生在前,“来”在后。更关键的是,在“来”之前,V这一动作行为已经发生,也就是说它是已然的动作行为,并往往发生于不久以前(“来”这一动作之前),体貌特征为“短过去貌”。随着“来”动词性逐渐减弱,并语气词化,V表已然动作这一特性却并未发生改变。如:

(21)凡人无道无慧计,见耗减亡弃老病死法来,即生忧愦悲哀。(吴·支谦《佛说义足经》卷上)

(22)悟解此来,即生二慧,是以得道。(隋·吉藏《法华玄论》卷十)

上两例“来”的动词性弱化了,“VP来”已经可以不分析为“VP后而来”而可以分析为“VP”,“来”为助词,但是V的体貌特征并未改变,还是表示刚发生不久的动作行为,即“短过去貌”。根据汉语的表义特点,句尾往往是情态、语气表达的焦点位置,句末语气词很容易沾染句子的句式义。“来”动词性减弱了,但是句子的时间性并未发生改变,加上汉语动词缺乏显性的形态变化,因而句子的时间义就慢慢附着于“来”上,“来”也就成了表曾经义的语气词。

第二类“VP来”的趋向动词“来”在V前发生,V是“来”的目的,与第一类“VP来”正好相反,那么这类“VP来”的“来”时间义又是怎么获得的呢?我们认为一方面在某些特殊语境中,这类“VP来”也可以出现在已然的语境当中,“来”就带有了曾经义;另外我们认为主要还是受到了前面那类“来”的类化影响。如:

(23)于是,鹦鹉摩纳都提子往诣佛所,语世尊曰:“沙门瞿昙,今至我家乞食来耶?”世尊答曰:“我今往至汝家乞食。”(东晋·瞿昙僧伽提婆《中阿含经》卷四十四)

例(23)是对不久以前某事件是否已经发生提出的疑问,“乞食来”可以理解为“来乞食”,“来”为动词,也可理解为“乞过食”,“来”就是后附成分,表曾经义。

一旦“来”的动词义弱化,两类“VP来”在形式上就很难区分,最后一起演变为表曾经的语气词。

龙国富指出姚秦译经中“来”还可以出现在否定句中。如:

(24)我在此城边已七十年,我母为我入城求食,未曾一得来。(元魏·吉迦夜共昙曜《杂宝藏经》卷六)

(25)若复彼人,未曾见来,未曾闻来,不从他人,先见闻来,直自贪心故作歌咏。复教他人种种歌咏,言我曾见,言我曾闻。(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九)

否定句中的V是还没有发生的动作,如“未曾一得来”就是“从没有得到”,“未曾见来”就是“还没有见”,后面怎么也能带表曾经的“来”呢?其实句子的语境也都是已然的,比如“未曾一得来”指的就是从说话前七十年到说话的时候,求食从来没有得到过,这和肯定句“VP来”是相通的。

(三)祈使语气词“来”的形成

祈使语气词“来”大致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如:

(26)牂牁人兵作食,有先熟者呼后熟者,言:“共食来。”后熟者答言:“不也。”(《三国志·和常杨杜赵裴传》)

(27)估客知比丘心转柔软,便语比丘言:“作**事来。”(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十诵律》卷四十二)

“共食来”相当于“共食”“作**事来”相当于“作**事”;两句都是祈使句,“来”为祈使语气词。

表祈使语气的“来”与表事态的“来”最初都是趋向动词,且所处格式都为“VP来”,“V”都是携持义动词。至于为何一演变为表事态,一演变为表祈使,这和它们所处语境有关。叙述句中“VP来”中的“来”如果虚化,最后结果就是表事态的语气词,至于前举例(5)“观文约所为,使人笑来”中的“来”,则是事态语气词“来”的进一步语法化。而祈使句的语气较陈述句远为强烈,“VP来”往往带有言语主体较强的主观情感、态度。如:

(28)于是命左右:“取吾青丝履来。”(《搜神记》卷四)

(29)昭王乃遗赵王书曰:“魏齐,范雎之仇也,急持其头来。”(《后汉书·党锢列传》)

上面两例都是祈使句,动词“取”“持”都带有明显的携持义,“来”是趋向动词,句子为连动式。如果非携持义动词进入这一格式,这时“来”的趋向义弱化乃至消失。如:

(30)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后忿恚詈言曰:“汝今辀张,怙汝兄耶?当敕票骑断何进头来。”(《后汉书·皇后纪下》)

(31)字谓云曰:“游,趣和药来,无久留我死。”(《汉书·萧望之传》)

例(30)的“断”为非携持义动词,例(31)“和”带有制作义,两例“来”的趋向义都极弱。说“来”的趋向义减弱,一个显性的标志就是不能在“VP”和“来”之间加连词“而”,也不能易位:*断何进头而来∣*趣和药而来∣*来断何进头∣*来趣和药,同时“来”带有了一种催促意味。如果“来”的动词义彻底丧失,催促意味进一步加强,就成了祈使语气词。如:

(32)遥见勿力伽难提比丘来语言:“大德,断我命来,我以衣钵与汝。”(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四分律》卷二)

(33)书生曰:“促索剑来。吾与卿取魅。”(《搜神记》卷十八)

(34)诸比丘自相语言:“共作贼去来。”答言:“随意。”(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十诵律》卷五十八)

上举三例“来”就是较典型的祈使语气词。龙国富认为是表将出现变化的助词[21],恐不确,不过他也指出这些“来”都用于祈使句。

祈使语气词“来”的形成可概括如下:处于祈使句中的“VP来”格式中的动词VP最初都带有携持义,“来”为趋向动词;随着非携持义动词进入这一格式,“来”的趋向义弱化,同时带上催促意味;一旦“来”的动词义彻底弱化,同时催促意味凸显,就演变为祈使语气词。即“趋向动词→弱趋向动词+语气词→祈使语气词”[22]。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