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国先秦时期语言研究 > 四小 结(第2页)

四小 结(第2页)

[20]本节主要内容曾以《主观性与语气词“焉”的语法化》为题发表于《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成都,巴蜀书社,2007。

[21]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315页。

[22]吕叔湘:《文言虚字》,上海,开明书店,1944,第162页。

[23]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3期。

[24]关于这一差异,可以参阅何乐士:《论〈左传〉前八公与后四公的语法差异》,《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

[25]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58页。

[26]贾齐华:《疑问句尾的“为”词性演变探略》,《中国语文》2003年第5期。

[27](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23页。

[28]本节主要内容曾以《有关语气词“尔”研究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表于《语言学论丛(第4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9]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第537页。

[30]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95页。

[31]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2页。

[32]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第11页。

[33]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245~246页。

[34]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989年第1期。

[35]杨树达:《词诠》,北京,中华书局,1954,第465~467页。

[36]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1986年第2期。

[37](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73页。

[38]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989年第1期。

[39]可以参阅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等。这方面的研究以对现代汉语“呢”“吗”等语气义的分析为多,比如a。“你吃什么?”b。“你吃什么呢?”c。“你吃什么吗?”a句加上“呢”,疑问域没有变,同时带有一种深究意味,a句加上“吗”成c句,问的不再是“吃什么”,而是“在吃东西吗”,也就是说疑问域发生了变化,这表明“呢”不是疑问语气词,“吗”却是。

[40]具体可参阅李小军:《有关疑问域的一点历时思考》,《中国语文》2010年第6期。

[41]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49页。

[42]可以参阅朱庆之:《佛教混合语言初论》,《语言学论丛(24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3]下三例转引自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1986年第2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