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时期语言学发展概况 > 一疑问语气词为(第2页)

一疑问语气词为(第2页)

“以”后的成分出现了变化,因而对“何以……为”格式的理解就有两种取向:把“以”后的动词看成一件事、一种行为方式,如“何以伐为”理解为“用武力进攻的方式干什么?”或者突出“以”后的动作性,将“何以伐为”理解为“为什么要讨伐呢?”第二种取向逐渐占上风,“以”没有发挥作用,因而可以省却成“何+动+为”,这时的“为”就是介词:

(10)基必施,辨贤罢,文武之道同伏戏。由之者治,不由者乱,何疑为?(《荀子·成相》)

(11)子木愀然,曰:“夫子何如?召之,其来乎?”对曰:“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国语·楚语上》)

“为”从动词到介词的演变过程:何+以+名+为→何+以+动+为→何+动+为(“为”动词→动词介词过渡阶段→介词)

3。“为”从介词到语气词

首先是“何”与“为”的悬隔因素。距离拉大弱化了它们之间的动宾关系,如:

(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13)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史记·汲郑列传》)

(14)何但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为?(《汉书·匈奴传》)

其次是“何”字表义功能多样性的因素。“何”在古汉语中既可以与“为”结合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表示“为什么”,询问原因或目的;又可以独立作状语,表示“为什么”的意思,询问原因或目的。如“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何必读书而后为学?”(《论语·先进》)“何开而明?”(《楚辞·天问》)。正因为“何”与“为”的关系空灵模糊,人们不自觉地会把“为什么”意归于“何”,造成“为”字功能的萎缩虚化。

最后是“为”的特定位置因素。古汉语疑问句的格局使得疑问句尾的“为”在虚化之后,自然就成为表疑问的语气词。

(二)“为”疑问语气的由来

贾齐华的论述非常精辟,对“为”语法化的过程、机制的分析也非常到位,不过仍有一点需要补充,即“为”的疑问语气是如何来的。诚如贾氏所说,“为”的句末位置决定了其演变为语气词,但是“为”最初为动词,并不负载疑问信息,并且导致它语法化的句式“何(以)……为”“何V为”中,也一直有疑问代词存在,那才是句子的疑问域所在。换言之,“为”并不必然带有疑问语气,它的疑问语气应该是后来才逐渐产生的,并且可以肯定一直都很弱,因为像前举例(1)、例(2)那样单独表达疑问语气的例子很少。

对这一时期疑问句中的“为”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不同句式中,“为”疑问语气的强度也不同。“何(以)V为”中的“为”疑问语气很弱,或者说很多情况下根本不带疑问语气;“V为”中的“为”疑问语气较强,并往往在句中单独表达疑问语气。如:

(15)诸天所赞法甚深,一切世间所不能信,何用说为?(后秦·鸠摩罗什《大智度论》卷七十二)

(16)我儿既生,应当为圣王,然复出家去,我何用是天冠为?(东汉·佚名《分别功德论》卷五)

(17)吾以无嗣故育异姓,天授余祚,今以子为?(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卷五)

(18)汝死当共死,汝无我活为?(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长阿含经》卷十)

例(15)、例(16)有疑问词“何用”,“为”的有无并不影响句子疑问的表达,因而“为”在句中只是辅助性的;例(17)、例(18)如果删除“为”,句子疑问的表达就不完整或不够明确,因而“为”作为疑问语气词,是句子的疑问域所在。

从“何(以)V为”到“V为”,这是“为”功能的扩展,也是“为”的进一步语法化。这一过程中,它逐渐脱出原来语法化的语境,独立地承担疑问语气。从不带有疑问语气到可以独立表达疑问,这正是句式义附着到句末语气词的结果。人们在说话时,总是习惯于通过语气词来加强语气,这样,句式义一定程度上就会附着到语气词上,这也正是“也”沾染句式义能够表达疑问语气的原因,而疑问代词的缺失直接促进了“为”疑问语气的形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