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时期语言学发展概况 > 四本书研究目标(第1页)

四本书研究目标(第1页)

四、本书研究目标

语气词是一个特殊的词类,说它特殊,主要基于它的语法作用和词义。语气词的词义极其虚灵,作用于受众主要是在语用层面,也就是说它表达的主要是语言的主观性。因而在句法结构上,有无语气词句子的真值语义大致相等,但是在语用上,有无语气词却大不一样,因为语气词的使用会直接影响到语句的效力(force)和交际功能。那么语气词是怎样产生、形成的?它怎样表达语言的主观性呢?这是本书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汉语语气词从上古至今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上古、中古汉语中的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一个都没有保留下来;另一个大变化就是语气义的变化,一些语气词虽然延续了很长时间,但是在不同时期的使用范围、语气功能、意义都有所发展变化。那么语气词的发展变化有何特点?受什么规律、机制的制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个性与共性?这是本书要讨论的第二个大问题。

另外,语气词构成一个语气系统,各个时期的语气词系统怎样?单个语气词的发展变化有没有影响到语气词系统的变化?比如一个词本来表达A语气,随着语言运用及时间的发展,慢慢产生B语气了,那么语气词系统有什么样的变化吗?A语气有没有其他词替代,表达B语气的词又有什么变化等?换句话说,各个时期的语气词系统怎样?这是本书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

以上三个问题又可以细化为很多小问题,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大问题:语气词的衍生与发展演变。本书的标题是“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那么对这一时段的语气词系统及部分单个语气词的产生、形成及发展演变的描写与解释也就是本书的任务和目标。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227页。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204页。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57页。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204页。

[5]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23页。

[6](元)卢以纬:《助语辞》,王克仲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1页。

[7](元)卢以纬:《助语辞》,王克仲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153页。

[8](元)卢以纬:《助语辞》,王克仲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2页。

[9](元)卢以纬:《助语辞》,王克仲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16页。

[10](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1页。

[11](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28页。

[12](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33页。

[13](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1页。

[14](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68页。

[15](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28页。

[16](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41页。

[17](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41~42页。

[18]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23页。

[19]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23页。

[20]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30页。

[21]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36页。

[22]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72~308页。

[23]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61页。

[24]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85页。

[25]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21页。

[2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63页。

[27]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第161~174页。

[28]杨伯峻:《中国文法语文通解》,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9]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0]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1]据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有关助词研究的文章在语法部分收录15篇,另有几篇散见于词语部分。

[32]黎锦熙:《惊叹句的助词》,《越光季刊》1924年第1卷4期。

[33]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清华学报》1926年第3卷2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