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到唐代的文学作品 > 二语气词着著11(第3页)

二语气词着著11(第3页)

(35)前件外国僧并仰安存,不得发遣者。(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

(36)丙午,全忠奏:“得宰相柳璨记事,欲拆北邙山下玄元观移入都内,于清化坊取旧昭明寺基,建置太微宫,准备十月九日南郊行事。缘延资库盐铁并无物力,令臣商量者。”(《旧唐书·哀帝本纪》)

(37)二十二日,中书禾奏:“奏宣旨,不欲令及第进士呼有司为座主,趋附其门。兼题名、局席等条,条疏进来者。”(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这类表祈使语气的“者”一般出现在官府文告中。清人刘淇说道:“唐人疏状凡引数旨讫,则以‘者’字足之。”[23]从所表语气来看,“者”和“着(著)”大致相当。另外语音也相近,因而吕叔湘认为“者”和“着(著)”以及宋元时期的“咱”“则个”[24]为同一个语气词的不同形式,语气词“着(著)”来源于“者”,两者只是文言和白话的区别:“者”用于文言、“着”用于白话,金元时期音变为“咱”和“则个”。这四个语气词有渊源关系肯定没错。不过说“着”来源于“者”,恐以为非。因为很难回答这一问题:语气词“者”一般在小句或话题后表提顿、作话题标记,这一时期和之前也没有明显的位移迹象,怎么突然会位移到整个句子后表祈使语气呢?实际上“者”“着”两者用法也存在一定差异,同表使令时,用“者”时语气稍轻,用“着”语气稍重。[25]

我们推测“者”祈使语气的产生和“着”有很大关系,不过不是“者”衍生出“着”,恰恰相反,“者”实际上就是书面语中“着”的借字。这一时期口语中“着”已经产生出了祈使语气词用法,由于文字滞后于语言,时人还不完全明白动态助词“着”和语气词“着”的渊源关系,加上“者”本就具有语气词功能,因而时人误以为句末表祈使语气的不是“着”,而是“者”,自然就借用“者”来表示,这样就造成了口语和书面语(主要为官府文告等)中同一个语气词却采用不同字形来记录这一情况。官府文告等比较正统,一旦“者”开始作为祈使语气词使用于其中,很容易引起时人效仿。至于“者”祈使语气稍轻、“着”稍重,还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使然。口语中的语气要比书面语丰富,因为书面语往往容易流于仪式化(ritualization),语气词的语气有时体现不出来。如刘淇所说“唐人疏状凡引数旨讫,则以者字足之”,就明显有仪式化的倾向;而口语形式鲜活,言语的主体在说出一句话时,往往带有自己较多的主观情感,对别人说出命令或劝勉话语时,语气就比较强烈,这样一来,口语中的“着”语气似乎就显得比书面语中“者”重了。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表祈使的“者”较多,语气也有强弱之分。如:

(38)许明后日令得报帖,若蒙敕诏,早令发赴者。(卷一)

(39)端公判云:“自求船!况准敕迁过,不合停滞住给者。”(卷四)

(40)相公宣云:夜看风色。风色不变,明日早朝从此过海。如有风变,便向密州界耳者。(卷一)

例(38)、例(39)中“者”的语气似乎要比例(40)要重。究其实,乃是前两句句式较短,语气较急促,而后一句句式较长,话语不够简短有力。再则前两句体现为一种官府命令,而后一种只是主人的吩咐,使令的意味自然要稍弱。

[1]本节主要内容以《语气词“在”的形成过程及机制》为题发表于《南开语言学刊》2011年第1期。

[2]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1卷。

[3]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第334页。

[4]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第171~180页。

[5]如李崇兴(1996)、汪国胜(1999)、罗自群(1999)、鲜丽霞(2002)、瞿建慧(2007)、黄晓雪(2007)等。

[6]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7]相关论述可以参阅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8]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第88页。

[9]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1卷。

[10]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第171~180页。

[11]本节主要内容曾以《语气词“着”的形成及相关问题》为题发表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2]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1卷。

[13]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第337页。

[14]乔全生:《从洪洞方言看唐宋以来助词“着”的性质》,《方言》1998年第2期。

[15]李倩:《宁夏中宁方言的虚词“着”》,《语文研究》1997年第4期。

[16]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17]邢向东:《论现代汉语方言祈使语气词“着”的形成》,《方言》2004年第4期。

[18]鲍红:《安徽安庆方言“着”的虚词用法》,《方言》2007年第3期。

[19]邢向东:《论现代汉语方言祈使语气词“着”的形成》,《方言》2004年第4期。

[20]李倩:《宁夏中宁方言的虚词“着”》,《语文研究》1997年第4期。

[21]罗骥:《论语气词“著”的来源及与动词形尾“著”的关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

[22]“无明”: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829页:“《大乘义章》卷四:‘言无明者,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亦译‘愚痴’等,为佛教‘三毒’之一。”

[23](清)刘淇:《助字辨略》,章锡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164页。

[24]“咱”“则个”如:

(1)更那堪得,冰姿玉貌,痛与惜则个。(宋·赵长卿《探春令》)

(2)相国夫人特邀足下,是必休教推避咱。(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3)唤取红娘来问则个。(《西厢记诸宫调》卷六)

(4)伴姑儿,你醉了,等我咱。(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

[25]相关论述可以参阅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第84~87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