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到唐代的文学作品 > 二语气词着著11(第1页)

二语气词着著11(第1页)

二、语气词“着(著)”[11]

(一)唐五代是否存在一个语气词“着(著)”

先来看几个例句。

(1)井中水满钱尽,遣我出著。(《敦煌变文·舜子变》)

(2)裴尚书休为谏议大夫,形质短小。诸舍人戏之曰:“如此短,何得向上立?”裴对曰:“若怪即曳向下著。”(唐·赵璘《因话录》卷五)

(3)师唤沙弥,沙弥应喏,师云:“添净瓶水著。”(《祖堂集》卷五)

吕叔湘认为这类“著(着)”是语气词[12],语气义为:“宣达发言者之意志,而尤以加诸彼方,以影响其行为为其主要作用”;吴福祥概括为“命令、劝勉语气”[13]。

乔全生却认为上面各例“着”不是语气词,而是表持续义的动态助词,其基本观点为:①不论哪种结构(“VX着”或“V着X”),“着”在表达“体”的范畴上并无根本对立,位于陈述语气里的“着”表示动作已经、正在进行、持续,位于祈使语气里的“着”表示动作马上、将要进行、持续;“着”都表示动词的状态。②将唐宋以来的“着”及其变体看成句末语气词,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确切用现代汉语的一个或几个句末语气词替换[14]。

我们认为乔全生的观点并不足以否定唐以来祈使语气词“着”的存在,因为这一时期的“着”还可以出现在否定句中,“着”明显不带有持续义。如:

(4)此是左掩右移(夷)阵,见前面津口红旗,下面总是鹿巷,李(里)有硇勾搭索,不得打著,切须既(记)当!(《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

又如:

(5)祭山云:“雪峰打二十捧,推向屎坑里著。”(《祖堂集》卷七)

(6)师唤沙弥:“拽出这个死尸著。”(《祖堂集》卷十六)

上两例动词后都有表趋向的“向”和“出”,并且“VX着”也不能变换为“V着X”,“着”自然难以再看作是动态助词。又如:

(7)师问僧:“你还有父母摩?”对云:“有。”师云:“吐却著。”别僧云:“无。”师云:“吐却著!”又别僧云:“和尚问作什摩?”师云:“吐却著!”(《祖堂集》卷七)

动词后另有动态助词“却”,“着”肯定不是动态助词。

另外,现代汉语很多方言中,语气词“着”和动态助词“着”还有不同的语音和形态表现形式,如李倩[15]、江蓝生[16]、邢向东[17]、鲍红[18]等所揭示的,因而方言资料并不足以否定唐以来语气词“着”的存在。邢向东对这个问题做了极好的说明,兹转述如下:

“我们认为,一来,唐宋以来,祈使句末的‘着’与句中动词的语义搭配关系经历了由宽泛到单一的过程,唐宋元时期祈使句末尾‘着’的意义无法用‘持续’‘进行’来概括,而是具有明显的命令、劝告、禁止等语气,而且明代以后又产生了新的用法,该用法也突破了‘持续’的意义。二来,拿现代方言中的‘着’来说,它在祈使句末——尤其当前面是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的时候——与句首的动词距离很远,如神木话‘操心碰了骼子头着’,‘操心把碗打烂着’,‘操心’和‘着’之间还隔着一个动词词组。三来,有些方言中,祈使句末尾‘着’的前面还有其他表体貌的成分,如西南官话的持续体标记‘倒’位于‘着’前。因此难以否认,祈使句末的‘着’就是语气词。不过,这种观点恰好印证了我们关于‘着’与持续体助词关系密切的主张。”[19]

此外,有少量“着”不表祈使,而表“肯定、确认”语气。如:

(8)恶业是门徒自造著,别人不肯与你入黄泉。(《敦煌变文·太子成道经》)

(9)经上分明亲说著,观音菩萨作仁王。(《敦煌变文·破魔变》)

这类“着”和前面那些“着”本质上是同一的,都含有一种劝勉意味,只是命令的语气较弱,更多的是告诉别人一种事实,因而表现为“肯定;确认”。

(二)有关语气词“着(著)”来源的讨论

关于语气词“着”的来源,一般认为源于附着义动词“着”,即动词“着”先演变为持续义动态助词(持续貌体标记),而后再演变为语气词。不过也有学者提出异议。

李倩认为语气词“着”与动词‘着’或持续貌标记无关。理由是:①意义上语气词“着”看不出与“附着”义有何联系;②用法上,语气词“着”前多是一个述宾或述补结构的复杂谓词,与持续貌标记“着”紧跟在动词之后很不相同;③时间上,语气词“着”的最早用例至少是在唐代,与持续貌标记产生的时间相当,二者不大可能有传承关系[20]。

罗骥提出源于处所介词“着”,他认为像“更添香着”(《景德传灯录》)这类句子可以在后面加处所名词,变换为“更添香着炉中”,语气词“着”就是因为处所介词“着”语义虚化,难以支配一个方位短语,从而造成方位短语的脱落转移,而“着”也就慢慢演变为语气词[21]。

李、罗两位的论述并不充分。因为在唐宋时期,语气词“着”的前面并非一定都是复杂谓词,比如例(1)“遣我出着(著)”的“着”前就是单动词“出”,例(4)的“不得打着(著)”的“着”前也是单动词“打”。至于语气词用法与持续义助词产生时间大致相当,也并不能就此否定二者有渊源关系。因为“附着”义动词“着”经常处于第二动词位置,随着语义虚化衍生出持续义助词功能的过程较长,因而典型的持续义助词“着”直到唐代才出现。但不排除在这之前一些助词“着”(比如非典型的持续义助词)语义继续虚化、演变为语气词,两者大致同时发展成熟并非没有可能。况且我们还不能排除这一可能,即口语中持续义助词“着”早已出现,但因为书面语滞后于口语,因而典型的持续义助词“着”在唐代才得以通过书面形式记载下来。我们作出这一推测基于以下事实:在唐代,无论是口语程度高的文献还是书面语程度高的文献,都已经出现了较典型的持续义助词“着”;而这一时期语气词“着”却只出现于口语程度较高的文献中,如《敦煌变文》、笔记小说、《祖堂集》等,唐代成书的史书无一例语气词“着”。

罗文认为语气词“着”源于处所介词“着”也值得商榷,因为“着”在介词结构“着+方位短语”中语义怎么会虚化、方位短语怎么又会脱落转移呢?语义虚化都是在特定的语法格式、语境中开始和完成的,“着+方位短语”格式中的“着”显然不具备虚化为语气词的句法条件。

(三)语气词“着”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着”最初为附着义动词,还可以作句子的主要动词,如:

(10)如雷公与仙人同,宜复着翼。(《论衡·雷虚》)

不过“着”更多的是在句中作次要动词,后接处所名词宾语。如:

(11)里正追役来,坐着南厅里。(唐·王梵志《富饶田舍儿》)

正是在这一次要动词位置,“着”就衍生出处所介词、动态助词等用法。如:

(12)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搜神记》卷十六)

例(12)“着(著)”就是介词,后接广义的处所名词“肩上”。当然,也有认为此例“着”仍为动词的。此处我们不讨论。动态助词(持续义助词)“着”唐代较常见。此处略举四例如下:

(13)问道道不会,问佛佛不求。子细推寻著,茫然一场愁。(唐·寒山《世有一等流》)

(14)渐能食,即又迷闷睡著。(唐·吕道生《定命录·五原将校》)

(15)偶因一日,便上高楼,谋闷之次,便乃睡著。(《敦煌变文·悉达太子修道因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