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语法 > 参考文献(第3页)

参考文献(第3页)

[77]李小军:《邵阳方言的“吗呢”问句》,《中国语文》2009年第6期。

[78]李小军:《语气词“已”“而已”的形成、发展及有关问题》,《汉语史学报(第九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79]李小军:《有关语气词“尔”研究的几个问题》,《语言学论丛(41)》,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0]李小军:《有关疑问域的一点历时思考》,《中国语文》2010年第6期。

[81]李小军:《“云尔”流变考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6期。

[82]李小军:《语气词“在”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南开语言学刊》2011年第1期。

[83]李小军:《语气词“着(著)”的形成及相关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84]李小军、刘利:《语气词“者”的形成及其语气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5期。

[85]李宇明:《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86]李学勤:《关于师组卜辞的一些问题》,《古文字研究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

[87]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

[88]梁银峰:《祈使语气词“来”的形成过程》,《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89]梁银峰:《〈祖堂集〉中的语气词“摩”及相关问题》,《汉语史研究辑刊(十二)》,成都,巴蜀书社,2009。

[90]廖秋忠:《〈语气和情态〉评介》,《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4期。

[91]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

[92]刘付靖:《“柴”“些”考辨》,《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93]刘利、李小军:《主观性与语气词“焉”的语法化》,《汉语史研究辑刊(第十辑)》,成都,巴蜀书社,2007。

[94](清)刘淇:《助字辨略》,《章锡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

[95]刘坚、江蓝生、白维国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96]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97]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3期。

[98]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方言》1985年第2期。

[99]刘勋宁:《〈世说新语〉〈敦煌变文集〉中“着”之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100]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1]龙国富:《姚秦译经中疑问句尾的“为”》,《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102]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3]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

[104]陆俭明:《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中国语文》1959年第10期。

[105]陆俭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

[106]罗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成都,巴蜀书社,2003。

[107]罗骥:《论语气词“著”的来源及与动词形尾“著”的关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08]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1卷。

[109]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110]吕叔湘:《文言虚字》,上海,开明书店,1944。

[11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2]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113]吕叔湘:《语文常谈》,《吕叔湘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4]罗自群:《汉语现代方言“VP+(O)+在里在哩”格式的比较研究》,《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

[115](元)卢以纬:《助语辞》,《王克仲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