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语法 > 参考文献(第1页)

参考文献(第1页)

参考文献

[1]艾皓德:《近代汉语以“时”煞尾的从句》,《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

[2]鲍红:《安徽安庆方言“着”的虚词用法》,《方言》2007年第3期。

[3]蔡镜浩:《重谈语助词“看”的起源》,《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

[4]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5]曹广顺:《〈祖堂集〉中与语气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6]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7]陈宝勤:《语气助词“在”“有”的产生及消亡》,《汉字文化》2004年第4期。

[8]陈宝勤:《试论“着”的语法化过程》,《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

[9]陈妹金:《汉语与一些汉藏语系语言疑问句疑问手段的类型共性》,《语言研究》1993年第1期。

[10]陈妹金:《北京话疑问语气词的分布、功能及成因》,《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11]陈前瑞:《“来着”的产生与主观化》,《中国语文》2005年第4期。

[12]陈前瑞:《句末“也”体貌用法的演变》,《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13]陈士林:《楚辞》“兮”字说》,《民族语文》1992年第4期。

[14]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出土文献研究(三)》,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陈贤纯:《句末“了”是语气助词吗?》,《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16]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7]戴庆厦:《景颇语的实词虚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8]戴昭铭:《从“也”到“啊”》,《中国语言学报(十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9]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0]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词汇特点及其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

[2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

[22]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23]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24]方小燕:《广州方言句末语气助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25]方绪军:《语气词“罢了”和“而已”》,《语言科学》2006年第3期。

[26]方一新、王云路:《读〈佛经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

[27]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8]高列过:《东汉佛经疑问句语气助词初探》,《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29]〔日〕高岛谦一:《殷代贞卜言语的本质,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10册》,1989年第10期。

[30]谷峰:《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

[31]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2]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989年第1期。

[33]郭孝珍:《晋语的提顿词与话题结构》,徐烈炯、刘丹青主编:《话题与焦点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4]何琳仪、房振三:《“也”“只”考辨》,《上海文博论丛》2005年第3期。

[35]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36]何乐士:《论〈左传〉前八公与后四公的语法差异》,《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

[37]何乐士:《〈左传〉的“焉”》,《古汉语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