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反诘、感叹句(16例)
(33)对策所选,实属通才,志足文远,不其鲜欤!(《文心雕龙·议对》)
(34)北狄破灭,名王仍降,西域诸国,纳质内附,岂非祖宗迪哲重光之鸿烈欤?(《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
(六)不[4]
共500例(49∶451)。
(35)简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世说新语·文学》)
(36)醯魔波低说偈问言:“彼有心愿乐,慈济众生不?彼于受不受,心想平等不?”(《杂阿含经》卷五十)
(37)王又问言:“愿更为我占视太子,有长寿相不?得转轮王位王四天下不?”(《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
(38)汝等今时宜应往彼黎努王所,作如是言:“王昔许我画壤分治,汝王今时能不忘不?”(《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上)
“不”的使用,译经远多于中土文献,说明“VP不”在口语中使用广泛。
(七)为
共9例(3∶6)。其中特指问句7例,是非问句2例。
(39)(阮光禄)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说新语·德行》)
(40)尔时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为?”即便驱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尽皆杀之,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受持如来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惭愧清净忏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为?”(《百喻经》卷一)
(八)夫
8例(8∶0)。全部出现于感叹句,表嗟叹语气。
(41)夫女爱不极席,男欢不毕轮,痛夫!痛夫!二君,二君!(《殷芸小说》卷二)
(42)嗟夫!此古人所以贵乎时也。(《文心雕龙·才略》)
(九)哉
共536例(134∶402)。出现于感叹句、反诘句、特指问句等,都表感叹、加强语气。
1。感叹句(401例)
(43)佛告阿难:“善哉善哉,汝所问者,多所饶益。”(《贤愚经》卷三)
(4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于戏,其勉之哉!(《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2。反诘句(124例)
(45)虽临时戏言,非至亲笃好,胡肯为此辞哉?(《水经注》卷二十四)
3。特指问句(11例)
(46)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世说新语·豪爽》)
(47)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文心雕龙·原道》)
特指问句中的“哉”不表疑问,仍是感叹语气,如“梁王安在哉”一句,句子的疑问意味不是很强,更多带有咏叹意味,体现出“哉”的功能:感叹、加强语气。
(十)耳
共470例(355∶115)。表限制和肯定、强调语气,主要出现于陈述句,也可出现于感叹、反诘句(因可表强调,故而可以用在感叹、反诘句中)。
1。表限制(296例,全部为陈述句)
(48)婆罗门言:今此小儿七日当死。愍其夭伤以是哭耳。(《百喻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