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71页。
[3]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989年第1期。
[4]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第14页。
[5]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54,第39页。
[6]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47页。
[7]李宗江:《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
[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56页。
[9]李宗江:《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
[10]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989年第1期。
[11]李宗江:《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
[12]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69页。
[13]PaulJ。Hopper,ElizabethClrammati,Beijing,FuageandResearchPress,2001。
[14]AliceC。Harris,CampbellLyle:HistoritaxinguisticPerspective,Cambridge,CambridgeUyPress,1995。
[15]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6]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
[17]王灿龙:《词汇化二题》,《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18]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中国语文》2005年第6期。
[19]我们称为“共现”,主要是因为没有完全区分开跨层结构“而已”和复合语气词“而已”,所以这里采用了笼统的称呼将两类“而已”以及它们的中间状态都包括了进来。
[20]24部文献为《老子》《庄子》《韩非子》《列子》《荀子》《孙子》《文子》《鹖冠子》《吕氏春秋》《论衡》《说苑》《管子》《新语》《盐铁论》《风俗通义》《尹文子》《关尹子》《法言》《晏子春秋》《慎子》《申鉴》《商君书》《新论》《孔丛子》。
[21]这2111个用例包括了“已”的各种用法:动词、语气词;还有副词“已”,如“已甚”“已侈”等。
[22]《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宋代编写的史书中还不见“罢了”,所以我们推测“罢了”这一形式在宋代主要还是在口语中使用。
[23]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第188页。
[24]李宗江:《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
[25]李宗江:《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
[26]我们对古音的标注主要采用的是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矣”古音:匣母之部,“已”古音:余母之部。
[27]关于“罢了”和“而已”的语气及句法功能差异,可以参阅方绪军:《语气词“罢了”和“而已”》,《语言科学》2006年第3期。他认为在句法上,“而已”前边常用数量词语,“x而已”可以被包孕在更大的结构之中,在表达语气意义方面,二者都可以表示“把事情往小里说”,但“罢了”常表示“纯粹、完全属于某种情况而非其他”的意味,“而已”常表示“认定数量不够,程度或等级低”的意味。
[28]本节主要内容曾以《“云尔”流变考论》为题发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6期。
[29]谷峰:《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
[30]谷峰文中例(34)作“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云。”(《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并认为是表听说义的语气词。而我们据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却为“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1862页)
[31]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王海棻:《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第756页。
[32]俞敏:《〈经传释词〉札记》,长沙,岳麓书社,1987,第44页。
[33]谷峰:《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
[34]如:(1)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孟子·离娄下》)
(2)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吴子·论将》)
[35]如:(1)夫曰“有命”云者,亦不然矣。(《墨子·非命中》)
(2)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孟子·万章下》)
[36]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37]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王海棻:《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第756~758页。
[38]JohnHaiman:“Ritualizationaoflanguage”,Inerspeati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pany,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