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时期语言学发展 > 三几个源于上古中古的语气词(第1页)

三几个源于上古中古的语气词(第1页)

三、几个源于上古、中古的语气词

各语气词的具体用法及数量在“晚唐五代语气词系统”一节里有详细讨论,此处简单介绍几个从上古、中古传承而来的语气词,重点谈谈它们在唐代以来的变化。

(一)也

“矣”的萎缩始于魏晋,隋唐以来这一趋势非常明显,而萎缩所带来的空缺被“也”所占据,因而“也”的使用呈现出与其他文言语气词不同的特点:其他文言语气词在萎缩,而“也”的使用却在扩大,无论在数量还是用法上都有所发展,这一趋势一直维持到宋代,直至“了”的出现及繁衍。

因而隋唐以来“也”表现时相关性的用例急增。如:

(1)书中又云:“春大郎、神一郎等乘明州张支信船归国也。来时得消息:已发也。”(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2)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李商隐《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遇挈家游曲江》)

(3)军中计议迎镒,遂遇害也。(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较多的“了也”。如:

(4)我闻解了也,次弟处唱将来。(《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一〉》)

(5)僧微笑曰:“此有人道了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

(6)司徒手拍头云:“著他了也。”(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正编)

上三例“了也”还是跨层结构,即“了”是动态助词,“也”是表现时相关性的语气词,两者只是在线性序列上紧邻。跨层结构“了也”的融合发生于宋代以后,动因是“了”进一步虚化为语气词,刘勋宁通过一些方言资料认为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了”就是“了也”合音而成。

这一时期“也”还有不少表停顿、作话题标记的,用于假设句的却很少,这可能与“时”“後”等的出现有关。如:

(7)故先王之作法也,山泽有官,虞衡有职,轻重有术,禁发有时。(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四)

(8)如可求也,则不啻富且贵也;如非吾力也,虽尽其十,只益动其心尔。(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

(9)若王曦无可惜也,则不足取,既取之,便是可惜。(《北齐书·王昕弟曦列传》)

三例“也”都表提顿,例(8)、例(9)是假设句,一般认为表假设语气。至于“也”在句末表静态确认、肯定仍是其主要功能,此处从略。

(二)疑问语气词:乎、与、耶、不

这几个语气词隋唐以来都在明显萎缩,“不”虽然产生不久,但是它使用的空间很大程度上被“无”挤占了。

1。乎

“乎”的萎缩始于魏晋,这一时期更为明显,在感叹句、反诘句中的数量多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可看作是萎缩的显性标志。下面各举一例。

(10)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是非问句

(11)颎与子言,自比晋帝,此何心乎?(《北史·高颎牛弘李德林列传》)——特指问句

(12)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今暂劳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首,耻其雪乎!(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七)——感叹句

(13)若决堰下船,船必倾倒,岂可得乎?(《陈书·侯瑱欧阳頠子纥吴明彻裴子烈列传》)——反诘句

2。耶(邪)

这一时期“邪”数量较少,多为“耶”;与“乎”相仿的是,“耶”用于是非问句的比例也在明显减少,更多用于反诘句中。

(14)高祖惊曰:“谁向汝道耶?”(《北齐书·赵郡王琛列传》)——特指问句

(15)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旧唐书·太宗本纪上》)——是非问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