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时期语言学发展 > 二形成过程及机制(第1页)

二形成过程及机制(第1页)

二、形成过程及机制

汉语史上的语气词各有其来源,但是从形容词演变为语气词的却只有“好”,因而对“好”演变的途径进行描写分析、进而总结其机制和规律就颇为重要。

孙锡信认为语气词“好”源于形容词“好”的虚化[2],于涛进一步认为“好”是在祈使句中虚化的[3]。以上是目前见到的少数几位提到语气词“好”的,惜乎论述都太简单,某些观点也与我们观察的结果不合。我们对唐代以来的“好”进行了考察,发现“好”的词义还没有虚化之前,一般不能出现于祈使句,这表明出现在祈使句中是“好”语义演变的结果而不是演变的动因。

(一)静态的形容词“好”

形容词“好”[4]在先秦汉语中已经产生,最初主要修饰人、风景、事物类名词,可以构成“好NP”和“NP(之)好”等格式。如:

(5)好色,人之所欲。(《孟子·万章上》)

(6)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论语·子张》)

唐诗中有很多形容词“好”。如:

(7)不畏芳菲好,自缘离别啼。(赵嘏《垂柳覆金堤》)

(8)聊乘风日好,来泛芰荷香。(张九龄《东湖临泛饯王司马》)

说某某人、风景、事物等很美好、良好,这带有人一定的主观性,不过主观性并不强,因为虽然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观点可能不同,且眼光存在差异,或者感情因素不同。但是事物的好坏往往具有客观的社会基础,并存在一定的评价标准,眼光不同一般还不至于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等,因而根本上,用来形容人、风景、事物等的形容词“好”是静态的,这类“好”可以用于对人或事物的评价,但是评注性功能并不强,在话语中主要也是用于客观地叙述,当说什么事物好时,言语双方也多是将此类“好”当作一个客观事实(即预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这点从例(5)~例(8)就可看出。

静态描绘的“好”一直到现代汉语中都在使用,在句中则主要作定语或谓语。

(二)主观性的增强——从静态描绘到动态评价

形容词“好”并不限于修饰人、风景、事物等,还可以用来形容行为动作方式等,这时的“好”功能有所扩展,已不止于静态的描写,而带有了较多的动态评价。如:

(9)生时有苦痛,不如早死好。(唐·王梵志《可笑世间人》)

(10)虽著离尘衣,衣中多养蚤。不如归去来,识取心王好。(唐·寒山《世间一等流》)——心王:心;佛教名词,心为精神作用的主体,故称心王。

(1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杜甫《兵车行》)

(12)晴日登临好,春风各望家。(唐·刘商《登相国寺阁》)

这四例“好”与上面例(5)~例(8)的“好”有何区别呢?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例(9)~例(12)四例“好”描写(评述)的都是动态的行为动作方式,而上面例(5)~例(8)的“好”却是对静态事物的描绘。

例(9)将生与死比较,得出“生时有苦痛,不如早死好”的结论,形容词“好”属于评注性言语,在比较句中属于不可或缺的句法成分,不能删除。例(10)将出世与入世相比较,得出“不如归去来,识取心王好”的结论,“好”也带有评注性功能。例(11)语义上也是比较,只是在形式上有点异于一般的比较句而已,将“生男”与“生女”作对比,得出“生女”比“生男”好。例(12)不是比较句,“晴日登临好”只是提出一种观点、看法,但是读者很容易从诗句中得出“阴天(或雨天)登临不如晴天好”这一观点。

上四例“好”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对行为动作方式的评价、判断,因而带有动态评注性,与前面描绘人、事物、风景的“好”差异明显:

1。主观性程度不同。对行为动作方式的评价、判断往往和人的社会知识背景、感情色彩关系很大。比如例(9)将生与死比较,谁好呢?这是一个无法争论的问题,但是王梵志认为生时有苦痛,所以是早死好,这一评判就含有王梵志非常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再如例(11)的生男与生女孰优孰劣呢,各人看法可能不一,从中国传统观念出发,一般认为是生男好,但是在战乱年代,男人要被拉丁打仗,往往客死外地,反而是女人可以在家,得以保全,所以杜甫说是生女好。再如: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