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时期语言 > 参考文献(第4页)

参考文献(第4页)

[116]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17]马学良:《马学良民族研究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118]梅祖麟:《汉语方言里虚词“着”字三种用法的来源》,《中国语言学报(3)》,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19]梅祖麟:《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0]孟子敏:《句末语气助词“也”的意义及其流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121]〔日〕木村英树:《“的”字句的句式语义及“的”的功能扩展》,《中国语文》2003年第4期。

[122]潘悟云:《汉语否定词考源——兼论虚词考本字的基本方法》,《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123]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54。

[124]彭小川、张秀琴:《粤语阳江话是非问句句末的“麽”、“呢”连用》,《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125]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26]钱宗武:《〈尚书〉无“也”字说》,《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2期。

[127]钱宗武:《〈尚书〉句首句中语助词研究的几点认识》,《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

[128]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气词的语用范围和语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

[129]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0]乔全生:《试论北京话、晋南话对唐以来助词“着”的类化作用》,《语文研究》1996年第2期。

[131]乔全生:《从洪洞方言看唐宋以来助词“着”的性质》,《方言》1998年第2期。

[132]瞿霭堂:《论汉藏语的虚词》,《民族语文》1995年第6期。

[133]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中国语文》1988年第1期。

[134]裘燮君:《〈诗经〉足句语气词的语气功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35]裘燮君:《先秦早期不同文体文献在语气词运用上的差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36]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潘文国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137]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

[138]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39]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140]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141]沈家煊:《“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1期。

[142]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143]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144]沈力:《汉语的直陈语态范畴》,《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45]石毓智:《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眼》,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146]石毓智:《疑问和感叹之认知关系》,《外语研究》2004年第6期。

[147]时兵、白兆麟:《从合助助词再论古汉语语气助词的功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48]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9]宋金兰:《汉藏语是非问句语法形式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

[150]宋玉柱:《关于时间助词“的”“来着”》,《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

[151]孙宏开:《独龙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152]孙汝建:《语气与口气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153]孙锡信:《语气词“麽”的来历》,《中国语言学报(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54]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