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时期语言 > 第六章 结束语 有关疑问域的一点历时思考1(第2页)

第六章 结束语 有关疑问域的一点历时思考1(第2页)

(14)僧云:“还有不狂者也无?”师曰:“有。”(《祖堂集》卷九)

(15)师乃仰面视曰:“还会摩?”帝曰:“不会。”(《祖堂集》卷三)

(16)探春因说道:“这几天老爷没叫你吗?”宝玉笑道:“没有叫。”(《红楼梦》二十七回)

至于语气词“呢”的来源非常复杂,晚唐以来“呢”最常见的用法,首先是出现于承前问;其次是特指问,用于选择问和反复问是清代才出现的。学界一般认为“呢”的直接来源是“聻(你、尼)”,至于“聻”的前身,则很可能是上古的“尔”。但是“尔”最近李小军证明并没有疑问语气[6];并且在渊源上也如杨永龙所说,“呢”与“聻”两者的关系还须要进一步确认:“‘聻’在清代以前主要用于承前问,承前问似乎不能轻易地看作特指问的省略形式。如此则表承前问的‘呢’与表特指问的‘尔’是否也有源流关系尚难以确定。”[7]其他的来源是“那”和“哩”。中古的“那”如朱庆之所说很多是“耶”的异文[8],至于那些不是“耶”的异文的“那”,即使出现于疑问句也主要表惊怪语气而不是疑问语气[9]。宋元明时期的“那”可以出现于承前问、特指问、选择问句中,倒与现代汉语的“呢”接近了。“哩”源于方位词“里”,主要用于非疑问句,表提醒、确认而不是疑问语气。如此看来,“呢”的几个源头“聻(尔)”“那”“哩”等其实都不表疑问语气,也不是在疑问句中演变为语气词的:“尔”与“哩(里)”是在陈述句中演变为语气词的,而“那”的形成目前还不得而知。从历时演变来看,我们也倾向于认为“呢”不带疑问语气,至于它为什么不能出现于是非问句,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无论“呢”的源头是哪个,都不能出现于是非问句,现代汉语“呢”的用法其实就是它前身的延续。最近的资料显示,一些方言中“呢”可以接在“吗”问句后面,构成“吗呢”问句,如粤语的阳江话[10]、湘语的邵阳话[11]、河南商城话[12]等。邵阳方言中“呢”可以接在真性问的“吗”问句后面,却不能接在带有较强倾向性的“啊[ā55]”是非问句后面,这都表明,“呢”不是一个疑问语气词,它在疑问句中只是表催促、追究。

因而我们认为,所谓的疑问域限制规律,与其说是一种疑问手段的句法限制,不如说是历时演变的结果,即“吗”与“呢”的句法分布是在历时演变中自然形成的。

现在谈谈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吗”使用于特指问句后面,就把疑问点移动了?如:

(17)你下午吃了什么?——特指问句

(18)你下午吃了什么吗?——是非问句

如果根据张伯江的观点,这一问题自然很容易解释,即疑问语气词是以整个句子为疑问域的,因而“你下午吃了什么吗”的“什么”不是疑问焦点[13]。可是如我们前面讨论到的,汉语史上并没有严格的疑问域限制规律。因而我们认为这一问题还得从历时的角度去寻找答案。

反复问句的“(S)VP不”中,否定词“不”在语义上隐含了一个“VP”,因而“(S)VP不”也可以说成“(S)VP不VP”。换言之,否定词“不”是对整个VP进行操作的(提出一个反项)。随着“不”演变为疑问语气词,“(S)VP不”格式分化为反复问句与是非问句。反复问句“(S)VP不”中的否定词“不”仍然是提出一个反项供听话人选择,而是非问句的“不”虽然已经语气词化了,但是仍然残留着前身(否定词)的一些句法语义功能,也仍然是对整个“VP”进行操作,即肯定或否定整个“VP”。[14]后来“无”取代“不”并逐渐音变为“麽”和“吗”,但是也一直保留了“不”的这一句法语义功能:对整个“VP”进行操作,而不是“VP”的某一部分。这样,问题就很简单了,在“你下午吃了什么吗”这样带有疑问词的句子中,“吗”仍然是对“下午吃了什么”整个结构而不是疑问词“什么”进行操作;也就是说,“你下午吃了什么吗”的疑问焦点仍然是“吃”而不是“什么”,答话时也自然是针对疑问焦点“吃”进行回答了。

其实不光是“吗”,现代汉语中非疑问语气词“吧”的使用有时也会造成疑问域的移动。如:

(19)你想吃什么?——特指问句

(20)你想吃什么吧?——是非问句。“吧”可以替换为“吗”,不过疑惑程度随之增加。

关于“吧”的性质和功能,学界是出奇的一致,都认为“吧”不是疑问语气词,如赵元任[15]、吕叔湘[16]、朱德熙[17]、邵敬敏[18]、张伯江[19]、屈承熹[20]等。“吧”为什么会造成疑问域的移动呢,这由它的情态功能“表测度,并提请听话人确认”[21]决定的。徐晶凝认为“吧”是对语句内容做出推量,并交由听话人确认,这一情态义决定了“吧”字句必须提供给听话人一个明确的可以对之做出判断的信息[22]。这一观点很有道理,比如“你想吃什么吧”就提供给听话人一个焦点信息“想吃”,并提请对方确认。答话时自然也就可以只针对焦点信息“想吃”进行回答了。

“吧”不是疑问语气词,从历时演变看得很清楚。“吧”的前身是“罢”,“罢”在金元时期就主要“表测度,并提请听话人确认”。如:

(21)你自家做一个方便放了罢。(元·郑光祖《铁拐李》第一折)

(22)有这等事,我把玉镜台摔碎了罢。(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折)

“吧(罢)”起初只出现于陈述句与祈使句,后来可以扩展到疑问句,但是它的情态功能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与之类似的是上古的“尔”,也是在陈述句中演变为语气词的,后来扩展到带有疑问词的设问句(如《公羊传》的“何讥尔?”)并进而到一般的特指问句、选择问句等,但是它的情态功能“提示”也一直没有改变。

[1]本节首次发表于《中国语文》2010年第6期。

[2]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87页。

[4]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5]相关论述可以参阅石毓智:《疑问和感叹之认知关系》,《外语研究》2004年第6期。

[6]李小军:《有关语气词“尔”研究的几个问题》,《语言学论丛(41)》,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杨永龙:《语气词》,蒋绍愚、曹广顺主编:《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概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295页。

[8]朱庆之:《关于疑问语气助词“那”来源的考察》,《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2期。

[9]蒋宗许:《语气词“那”考索》,《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

[10]彭小川、张秀琴:《粤语阳江话是非问句句末的“麽”、“呢”连用》,《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11]李小军:《邵阳方言的“吗呢”问句》,《中国语文》2009年第6期。

[12]这是杨永龙先生告知笔者的,如“你吃了白(不)唉呢?”

[13]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14]李小军:《从句法语义及语气词系统特点看“无”取代“不”》,《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

[15]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356~361页。

[16]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52页。

[17]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11页。

[18]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83~85页。

[19]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20]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潘文国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第106~108页。

[21]朱德熙(1982:211)说道:“用‘吧’字表示说话的人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还不能确定,提问是为了让对方证实。”徐晶凝(2008:188)说道:“我们将‘吧’的语义表达为‘说话人对语句内容做出弱传信式推量,并交由听话人确认’。”

[22]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第193~194页。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