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时期语言 > 二语气词後(第2页)

二语气词後(第2页)

“时”和“後”语法化的途径、机制大致相同,两字最后的语法功能也大致相同,都可以表假设、停顿,也可以作话题标记使用。关于假设、停顿、话题标记三者的同一性,我们在分析“者”的发展演变时已经有讨论,此处不赘。元代以来语气词“後”被“呵”同化吸收了[20],但是两者却没有语源关系,并且“呵”的语气功能要明显大于“後”。“後”之所以能被“呵”同化吸收,一方面由于它们功能上的交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们语音上的相近。[21]这样,元代以来就慢慢不见语气词“後”了。

汉语史上语气词同化吸收的现象还有很多,其中的规律值得总结。我们推测除了功能交叉和语音相近这些基本条件之外,还和语气词系统的发展演变有关。

[1]为保留语气词在衍生过程中的原貌,故文中未做简体处理,后文同。

[2]本节主要内容曾以《完形认知与语气词“里”的形成》为题发表于《古汉语研究》2011年第4期。

[3]“里”最初作“裏”,不过两字纯粹属于异体字,为了讨论的方便起见,我们行文不加区分。

[4]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1477页。

[5]〔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第345页。

[6]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第335页。

[7]相关论述可以参阅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8]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

[9]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8页。

[10]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

[11]“里”的使用与汉语韵律结构有很大关系,单音节的方位名词后面似乎倾向于加“里”,双音节的以不加“里”为常。

[12]“在里”也经历了一个从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也就是说起初也是“在+里”,后来虚化为复合语气词。此处讨论从略。

[13]或认为“在”“向”是动词,那么“锁我在金笼里”“放我向青云里”就是连动结构,不过从语用表达上看,处理成连动结构或介词结构差别不大,“在金笼里”“向青云里”都是指明方所。

[14]关于对比焦点的概念,可以参阅徐烈炯、潘海华主编的《焦点结构和意义的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对比焦点与信息焦点不同,其特点是说话者头脑中有一个范围,从这个范围中挑出一个。

[15]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1953,第333页。

[16]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第113页。

[17]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18]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19]吴福祥:《汉语方所词语“後”的语义演变》,《中国语文》2007年第6期。

[20]相关论述可以参阅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第339~340页。

[21]相关论述可以参阅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