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
共217例[2]。主要出现于《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中,其他较少。
(40)子胥启吴王曰:“且须万兵。”吴王曰:“万兵不少以不?”(《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
(41)杜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吾诗曰:“‘汝阳让帝子,眉宇真天人。虬髯似太宗,色映塞外春。’八篇中有此句不?”(《刘宾客嘉话录》正编)
(42)为师得如此,得为贤者不?(元稹《阳城驿》)
(七)无
共372例[3]。《祖堂集》中用例最多,且大多以“也无”的形式出现。
(43)项羽遂乃高喝:“帐前莫有当直使者无?”(《敦煌变文·汉将王陵变》)
(44)他时谒帝铜龙水,便赌宣城太守无?(温庭筠《观棋》)
(45)初见侍者便问:“和尚还在也无?”(《祖堂集》卷四)
(八)摩(磨)
共206例。其中《敦煌变文集》4例、《祖堂集》202例。主要出现于是非问句(含测度问句),《祖堂集》中另有2例用于反诘句末、1例用于反复问句末[4]。
1。是非问句
(46)若要求闻微妙法,随我山中得也摩?(《敦煌变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一〉》)
(47)和尚向道吾曰:“你见适来跛脚沙弥摩?”(《祖堂集》卷四)
2。反诘句
(48)长庆云:“适来岂是违于因中所愿摩?”(《祖堂集》卷十)
(49)雪峰无对。云居代云:“到这里方知提不起。”疏山代云:“只到这里岂是提得起摩?”(《祖堂集》卷六)
(九)聻(尼)
8例。具体用例参本章第六节。
(十)那
共10例。出现于是非问句(都为测度问句)和感叹、反诘句。
1。是非问句(4例)
全部在《祖堂集》中,且与“作摩”连用。如:
(50)师曰:“何曾失却那?作摩?”(卷四)
(51)或时见僧入门来云:“患颠那?作摩?”(卷十二)
2。感叹、反诘句(6例)
如:
(52)其医人忽尔抬头,见此中官,更言曰:“阿姨道底是那!”(《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三〉》)
(53)师云:“岂是有纹彩那?作摩?”(《祖堂集》卷十一)
其中用于反诘句的3例,也都出现在《祖堂集》中,且与“作摩”连用。
(十一)为
共3例。都出现于特指问句。
(54)上驻跸曰:“何用此为?”(《次柳氏旧闻》)
(55)执政诘之曰:“公郎官,何为匿此人为?”(《大唐新语》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