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至唐五代文学创作的思想走向 > 三用法和用例(第1页)

三用法和用例(第1页)

三、用法和用例

这一时期言文脱节非常严重,总的来说,中土文献的文言色彩较浓厚,特别像《文心雕龙》这样的文人作品更是如此,《世说新语》《殷芸小说》等的口语色彩较多,中间大量的对话更完全是当时的口语。译经为混合语体,口语色彩非常明显。中土文献与译经在语体、词汇方面虽然还没有完全脱节,但是已经反映出诸多差异,为了更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语气词的使用特色,特将每个语气词在中土文献及译经中的用例数都标注在总次数后面。

(一)矣

共1646例(1628∶18,指中土文献与译经中数量之比,后同)。可以出现于陈述句、感叹句、反诘句等。

1。陈述句(1587例)

(1)民命不存,国则灭矣。(《贤愚经》卷八)

(2)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世说新语·识鉴》)

“矣”的语气义自上古以来没有什么变化,主要仍表动态的陈述语气(现时相关性)。偶尔也有用于静态陈述句的。如:

(3)(庾稚恭)亲援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世说新语·豪爽》)

2。感叹句、反诘句等(59例)

(4)又叹曰:“羊叔子去人远矣!”(《世说新语·赏誉》)

(5)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文心雕龙·风骨》)

“矣”中土文献中的用例远多于译经,而在中土文献中口语色彩较浓、对话语体较多的《世说新语》《殷芸小说》《后汉书》等文献中“矣”的使用又要少于主要为叙述语体的《水经注》《齐民要术》等,这表明“矣”作为一个文言语气词,在口语中的使用在逐渐萎缩。

(二)也

共6726例(6344∶382)。表确认、判定语气,主要出现于静态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反诘句中;也可出现于动态的陈述句,表现时相关性。

1。静态陈述句(6057例)

(6)若有舍此身已,馀身不相续者,我不说彼有大过也。(《杂阿含经》卷四十七)

(7)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殷芸小说》卷一)

2。动态陈述句(34例)

(8)佛告阿难曰:“遥见彼山不?”阿难白佛:“见也。”(《杂阿含经》卷二十三)

(9)枣、石榴上插得者,为上梨,虽治十,收得一二也。(《齐民要术》卷四)

3。特指问句(71例)

(10)上召问之,曰:“群臣皆谓周鼎,尔独以为非,何也?”(《殷芸小说》卷一)

(11)所记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志也?(《水经注》卷九)

4。是非问句(含测度问句)(13例)

(12)汉文帝尝欲从霸陵上,西驰下峻坂。袁盎揽辔于此处。上曰:“将军怯也?”(《水经注》卷十九)

(13)太祖曰:此非刘桢也?(《水经注》卷十六)

5。反诘、感叹句(102例)

(14)父子之间,尚不相假借,而况他人者也?(《齐民要术》卷二)

(15)光武惊曰:“何将军出是言?可斩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6。表提顿、话题标记(含假设语气)(449例)

(16)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