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亚洲国家礼俗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亚细亚”的意思是指“东方日出的地方”。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最大的洲。亚洲现有48个国家,人口35。13亿,占世界人口的60%。亚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祥地,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由于国家众多,民族林立,亚洲文化的多元化特色非常鲜明。但在总体上,亚洲人普遍都注重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活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标志。
(一)中国
中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13亿,以汉族为主体,汉语为官方语言。首都北京,国庆日是10月1日。
1。社会与文化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皇权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至今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根据现代学者的解释,儒学实际上就是人际关系学,三纲五常(纲常)是其伦理文化的基本架构,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个人对集体的依附关系十分紧密。为保持和谐,中国人尽力避免在公开场合令他人难堪,并且愿意为集体利益而克制个人感情,所以,在一些较为正式的会议中,沉默不语往往是一种常态。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中国人会沉默以对,而很少公开表示异议,因为公然反对别人会使双方都丢面子。
中国人的无声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表情、姿态等无声语言往往比有声语言更能表达其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比如皱眉表示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所以,多数中国人讲话缺乏热情,主要是为了避免无声语言暴露自己潜意识中的真实感受,或避免对方对自己无声语言的过度解读。
2。社交礼仪
中国人见面问候的形式比较正规,应先问候年长者。见面或辞别礼节通行握手礼;亲朋好友久别重逢,亦可拥抱为礼。正式称呼宜用“头衔+姓氏”的尊称,只有亲朋好友和熟人之间方可直呼其名。
中国人通常会在春节、结婚纪念日、生日等节日赠送礼物,食品类礼物颇受欢迎。赠、受礼品宜用双手。收礼方通常会再三婉拒,也不会当面打开礼品包装。
3。餐饮礼仪
中国人喜欢在餐馆、酒店招待客人,若被邀请到其家中做客,应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如果因日程安排冲突而不得不拒绝这样的邀请,必须礼貌地予以解释。登门做客必须准时,可为女主人带一份小礼物,进入房间之前通常要换鞋子。
入席时应按主人的安排就座,主宾一般面门而坐。菜肴上桌,主人会首先祝酒;主宾开始进餐,其他人方可随后动筷。主人通常会为客人布菜,以示热情,客人不妨各种菜肴都尝试一下,而且尽量多吃一些,以证明你对食物的喜爱,但不要把共用食盘里的食物全部吃光,否则,主人会认为食物不够。
吃中餐通常用筷子进食,以碗盛饭,以盘盛菜,这与西方的用餐方法截然不同。客人即使从未用过筷子,也不妨尝试一下,主人会对此大加赞赏。谈话和休息时,应把筷子放到专用的底座上。吃米饭时,可以端起碗来进食。吃剩的杂物应放到专用的盘子里。
饭后打嗝不为失礼,那只是酒足饭饱后对饭菜非常满意的一种表示。
4。习俗禁忌
中国人普遍忌讳别人在自己面前吐痰、挖鼻孔、擤鼻涕,认为这是不讲公德的行为;忌讳别人盯视自己,认为这是不怀好意。忌讳以钟表作礼品,因“送钟”与“送终”同音;有些地区忌讳把雨伞送人,因“伞”与“散”同音,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吃梨忌讳分着吃,因“分梨”与“分离”同音。忌讳听到乌鸦的叫声,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忌讳用筷子敲击碗碟,因为这会使人联想到乞丐要饭。送花忌讳双束,人们普遍视送双束不是好征兆。忌讳黑色,认为黑色是葬礼的颜色;忌讳用红笔写信及签字,因为这含有断交之意。江浙一带对“13”也有所忌讳,他们常把呆笨、愚蠢的人称为“13点”;有些地方不喜欢“14”,认为“14”和“失事”音似。
(二)印度
印度全称印度共和国,面积29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为13亿,主体民族是印度斯坦族,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伊斯兰教等,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首都新德里,国庆日是1月26日。
1。社会与文化
印度教徒中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可以译为“种姓”,即把人分成四个不同等级:波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作贱民,或叫作“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印度人不爱说“不”,在他不同意你的看法,不接受你的邀请时,他会用其他方式表示,而不是简单地说“不”,这可以看作印度绅士风度的一种表现。所以,即使印度人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但却会故意含糊有关的任何具体细节,你将不得不借助其非言语的线索,去探寻他隐藏在肯定答案背后的真实态度。
2。社交礼仪
印度的传统见面礼节有合掌礼、举手礼、拥抱礼、摸脚礼、吻脚礼。两手空着时,一般要施合掌礼,并口颂敬语“纳马斯堆”,合掌之高低随对方年龄、身份、地位而异:对长者宜高,双手至少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颌之间。若一手持物,则口念“纳马斯堆”,同时举右手施礼。对于长辈或向人恳求时,则施摸脚礼(即用手摸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头,以示自己的头与长者的脚相接触)。摸脚跟和吻脚礼是印度的最高礼节。印度伊斯兰教徒的见面礼节是按其传统的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时点头,口念“真主保佑”。现代的印度男士也开始运用握手礼,但印度妇女除在重大外交场合外,一般不与男人握手。
印度教徒迎接贵宾时,主人要向客人敬献花环,并亲手将花环套在客人的脖颈上。花环的大小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一般很粗大,其长过膝;而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及前胸。
印度人认为送礼能使轮回转世变得简单。若遇亲朋好友生日、结婚等喜事或遇到家人死亡事件,他们都送礼金。礼品的意义不在其价值高低,而在它所蕴含的真情实感。
3。餐饮礼仪
印度人常根据招待性质而决定在自己家里或餐厅、私人俱乐部招待客人。尽管印度人自己并不守时,却希望外国人能够准时到达。应邀做客时,可带水果或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做客时衣着要端庄、保守,进屋之前要脱掉鞋子。
到印度人家里时,主人会为你戴上花环,应马上把它取下来以示谦让。在主人第一次询问是否需要茶水、咖啡或点心时,要礼貌地拒绝,之后主人会再三劝让。婉拒第一次的劝让,是有修养、讲礼仪的表现。
许多印度食物是直接用手抓食的,所以在吃饭前主人会要求你先洗手。如果使用餐具进食,一般是一把汤匙和一把叉子。入席时要按主人的安排落座,就餐时往往按照特定的顺序提供食物:先给主宾,其次是男士,最后是孩子,妇女通常在侍奉完男士们之后才就餐。
主人通常会把食物分放到客人的食盘里,而在其他情况下,客人可以从公用的菜盘、饭碗中自行取食。吃饱后要在食盘中留下少量食物,因为如果把食盘里的食物全部吃光,表示自己还未吃饱。
4。习俗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