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宴请的准备和组织
宴请之前,要首先确定宴请的目的、名义、参加者以及时间、地点等一系列问题。考虑这些问题时,必须兼顾政治气候、文化传统、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1。制订宴请计划
制定宴请计划时,必须确定宴请目的、邀请名义和对象、宴请范围以及宴请形式等问题。
宴请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为某一个人,也可以是为某一事件,如为代表团来访,为庆祝某一节日、纪念日,为外交使节或外交官员的到任、离任,为展览会的开幕、闭幕,为某项工程的动工、竣工等。在国际交往中,还可根据需要举办一些日常的宴请活动。
确定邀请名义和对象主要是根据主、客双方的身份,也就是说,主客身份应该对等。例如,作为东道国宴请来访的外国代表团,出面主人的职务和专业一般应同代表团团长对口、对等,身份太低使人感到冷淡,规格过高亦无必要。又如外国使馆宴请驻在国部长级以上官员,一般由大使或临时代办出面邀请,低级官员请对方高级人士就不礼貌。如果邀请主宾携夫人一同出席,主人一般也会以夫妇名义共同发出邀请。
邀请范围是指宴会邀请人员、级别、数量以及主方由哪些人出面作陪的问题,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宴请的性质、主宾的身份、国际惯例以及当前政治气候等。
邀请范围与规模确定之后,即可草拟具体的邀请名单,确定被邀请人的姓名、职务、称呼以及对方是否有配偶。多边活动尤其要考虑政治关系,对政治上相互对立的国家是否邀请其人员出席同一活动,则要慎重考虑。
宴请采取何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习惯做法。一般来说,在正式、隆重、规格较高且人员较少的情况下以举行宴会为宜,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多以冷餐或酒会的形式更为合适,妇女界的活动多采用茶会方式。
目前各国礼宾工作都在简化,宴请范围趋向缩小,形式也更为简便。酒会、冷餐会被广泛采用,而且不少国家在举行正式宴会时也往往只请身份较高的陪同人员,而不请随行人员。
2。确定时间、地点
宴请的时间应对主、客双方都合适。驻外机构举行较大规模的活动,应与驻在国主管部门商定时间,注意不要选择对方的重大节假日、有重要活动或有禁忌的日子和时间。例如,邀请信奉基督教的人士不要选在13号,更不要选在13号的星期五;伊斯兰教在斋月内白天禁食,宴请宜在日落后举行。小型宴请应首先征询主宾意见,最好相机口头当面约请,也可用电话联系。主宾同意后,方可最后确定宴请时间,并按此宴请时间再约请其他宾客。
官方正式隆重的宴请活动,一般安排在政府、议会大厦或宾馆内举行,其余则按活动性质、规模大小、形式、主人意愿及其他具体情况而定。选定的场所要能容纳全体人员。举行小型正式宴会时,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在宴会厅外另设休息厅(又称等候厅),供宴会前简短交谈用,待主宾到达后一起进宴会厅入席。
3。发出邀请
各种宴请活动,一般均发请柬,这既是礼貌,也能对客人起提醒、备忘之用;便宴约妥后,发或不发请柬均可;工作进餐一般不发请柬。在有些国家,邀请最高领导人作为主宾参加活动,需单独发邀请信,而对其他宾客则发请柬。
宴会请柬一般提前一周至两周发出,有的地方须提前一个月,以便被邀请人及早安排时间。已经口头约定的活动,仍需要补送请柬,在请柬右上方或下方注上“ToRemind”(备忘)字样。需安排座位的宴请活动,为确切掌握出席情况,往往要求被邀者答复能否出席,为此,请柬一般写上RSVP(请答复)字样,如只需不出席者答复,则可注上“RegretsOnly”(因故不能出席请答复),并注明电话号码。也可以在请柬发出后,用电话询问能否出席。如果宴会是专门为某些特定对象而举行的,如洗尘宴会、庆贺宴会、生日宴会、饯行宴会等,则主人在确定宴会的具体时间、地点与邀请对象时,需要与对方进行友好协商,并且在原则上应当“主随客便”。假如不征求对方意见,便自作主张地先把请柬寄给了对方的“对头”,到时即便想要充当双方之间的“和事佬”,恐怕也没人领情。
请柬内容包括活动形式、举行的时间及地点、主人的姓名等,若以单位名义邀请,则用单位名称。请柬行文不用标点符号,所提到的人名、单位名、节日名称都应用全称。请柬可以印刷也可以手写,但手写字迹要美观、清晰。
请柬以及信封上被邀请人的姓名、职务一定要书写准确,如果是正式宴会,最好能在发请柬之前排好席次,并在信封下角写上桌次。请柬发出后,应及时落实出席情况,准确记载,以便安排并调整席位。即使是不安排席位的活动,也应对出席率有所估计。
4。拟定菜单
不管宴请对象是谁,菜肴永远都是宴请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安排宴请时必须对菜肴的选择问题高度重视。在准备菜单时,除了要量力而行之外,关键是要对对方在饮食方面的好恶心中有数。
在拟定宴会菜单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在菜单上剔除客人忌食之物,包括其宗教禁忌、民族禁忌、职业禁忌、健康禁忌和口味禁忌,此外还必须尽量在菜单上安排受外方来宾欢迎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