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国际礼仪的指导原则
现代国际礼仪的指导原则是指在运用现代国际礼仪时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即对运用现代国际礼仪所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它是对现代国际礼仪一般规律的高度概括,对在国际交往中如何运用现代国际礼仪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果将现代国际礼仪的可操作性技巧称为具体做法的话,那么现代国际礼仪的指导原则则可称为宏观的指导方针。在任何情况下,了解并遵守现代国际礼仪的指导原则,既有助于深刻地理解现代国际礼仪,又有助于更好地运用现代国际礼仪。
1。维护形象
维护形象的原则主要是要求每一个人在国际交往过程中都要注意维护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一是仪容,是指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二是表情,通常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三是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四是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五是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六是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备受重视,主要有下列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每个人的个人形象都真实地体现了他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第二,每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客观地反映了他个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第三,每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如实地展现了他对交往对象的重视程度。第四,每个人的个人形象都是其所在单位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单位整体形象的直接反映。第五,每个人的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还往往代表着其所属国家、所属民族的形象。
在国际交往中,个人形象自始至终都会受到其交往对象的高度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交往的开展。因此,在国际交往中务必要重视个人形象,规范个人形象,维护个人形象。
2。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的原则要求每一个人在国际交往活动中,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民族、所在单位,因此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能表现得畏惧自卑,也不该表现得自大狂傲。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每个人在国际交往活动中都必须做到的。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时刻不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心中时刻装着祖国和人民,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不说不利于祖国的话,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要在国际交往中真正做到不卑不亢,不仅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而且要在工作中认真体会,积极实践。要坚持“不卑”与“不亢”的辩证统一,防止片面极端,过犹不及。一方面,我们要虚心向外国学习,在尊重他们风俗习惯的同时,坚决反对一切崇洋媚外、自卑自贱思想,以自尊、自重、自爱、自信为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在体现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的同时,反对一切盲目的排外思想,充分体现我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品质。在对外交往中,既无须妄自菲薄,也不可目空一切。
同时,在国际交往中还应当注意,对任何交往对象都要一视同仁、一律平等,要给予同等的尊重与友好,绝不能对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富国穷国区别对待,厚此薄彼。
3。求同存异
国际交往中,往往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存在着各不相同的处理方式;面对同一问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常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是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必然结果。那么,在国际交往过程中,面对这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千差万别的风俗习惯,就必须坚持“求同存异,遵守惯例”的原则。
一方面,要坚持求同存异。所谓存异,就是要发现差别、注意差别、重视差别,对中外礼仪习俗的差异性予以承认,同时应当明确,它们是在各自的适用范围之内才有对错之分的,它们都有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谈不上孰优孰劣。世界各国的礼仪习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国际交往中,对礼仪习俗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了解,而不是评判是非,鉴定优劣。所谓求同,则是要求我们在国际交往中,要善于回避差异,寻求双方的共同点。
既然世界各国的礼仪习俗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在国际交往中,究竟遵守哪一种礼仪好呢?目前大体有三种主要的可行方法:一是以我为主,即在对外交往中基本上采用本国礼仪。二是兼及他方,即在国际交往中,在基本采用本国礼仪的同时,适当采用一些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现行礼仪。三是求同存异,这是对外交往中减少麻烦、避免误会的最为可行的做法,就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认真遵守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
从宏观上看,礼仪的共性寓于礼仪的个性之中,礼仪的个性是礼仪共性存在的基础,没有个性,共性也就无从存在。不过,礼仪的共性不但来自于礼仪的个性,而且也是对其所进行的概括和升华,故其适用范围应更为广阔。所以,国际交往中在礼仪方面“求同”,遵守礼仪的共性,或者说在礼仪应用上“遵守惯例”,是更为重要的。一般而言,在国际交往中遵循“遵守惯例”的原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遵守国际礼仪。与各国各自礼仪习俗不同的是,国际礼仪的基本内容,就是有关礼仪的国际惯例。
4。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的原则,是指在对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
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必须认真遵守入乡随俗的原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难以强求统一的。第二,在国际交往中注意尊重对方特有的习俗,有利于增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对方表达亲善友好之意。
要在国际交往中真正做到入乡随俗,就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必须充分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礼仪习俗。古人要求正人君子要做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了解对方的礼仪习俗,是入乡随俗的前提,否则就无从谈起。第二,对交往对象所特有的习俗必须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一方面,对本国的优秀传统习俗要加以发扬光大,而对其他国家特有的习俗则没有必要照抄照搬、生吞活剥;另一方面,我们对别国特有的习俗也不能妄加非议、刻意贬低,而应当无条件地予以尊重。总之,对别国特有的习俗,既要了解,又要尊重;没有了解,就无所谓尊重;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尊重,而尊重则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
5。遵时守约
遵时守约的主旨,是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认真地信守约定,基本含义是:在国际交往中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自己对他人的各项正式承诺,在与他人打交道时,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兑现,约会必须如约而至,对一切与时间相关的正式约定,必须严格加以遵守。在各种人际交往特别是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的国际交往中,取信于人早已被公认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也是生活在文明社会的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优良品德。在对外交往中遵时守约,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好地取信于人。
在现代社会,信誉就是效率、形象、生命,无论是对个人、组织,还是对民族、国家而言,都是如此。言行如一、信守承诺,不仅是对交往对象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极大尊重;而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则是公认的自毁形象的行为。
在国际交往中,要真正做到遵时守约,就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第一,在国际交往中,许诺必须谨慎。无论是答应对方所提出的要求,还是自己主动提出建议,或者是给予对方承诺,都必须深思熟虑、量力而行,切忌草率从事、漫天允诺。对那些必须做出的承诺和约定,也要慎重对待,考虑周全,既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也不要大而化之、信口开河。第二,对已经做出的承诺和约定,务必严格履行,认真遵守。“言必信,行必果”,承诺一定兑现,约定必须履行,同时还应尽可能避免对已有约定做任意修改和变动,更不能擅自取消、随意否认,惟其如此,才能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第三,若因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自己单方面失约或难以履约,应尽早通知对方,如实做出解释并向对方郑重致歉,必要时还应按照规定和惯例,主动承担由此而给对方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
6。热情有度
作为国际礼仪的一项基本守则,热情有度就是要求在国际交往中既要注意待人热情、以示友善之意,更要充分把握好为人热情的具体分寸,否则就有可能事与愿违。这一具体分寸,指的就是所谓“热情有度”之中的“度”。如果要对“热情有度”做更准确的描述,就是要在待人热情的同时,一定要铭记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均应以不影响对方、不妨碍对方、不给对方平添麻烦、不令对方感到不快或不便、不干涉对方的私人生活、不损害对方的个人尊严为限。若掌握不好这个限度,过“度”热情,就有可能使自己不适当地“越位”,导致好心办坏事。
在国际交往中要合理把握热情有度这一基本原则,关键要掌握好以下四个方面具体的“度”。一要做到关心有度,就是说在国际交往中不宜对外国友人太过关心,免得让他们觉得我们管得太宽、碍手碍脚。我们一向提倡关心他人、照顾他人,但西方人却追求独立、崇尚个性、爱好自由,对别人过分的关心有一种本能的抗拒,甚至很反感。也不要随意对他们进行规劝,那有可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即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要尽量使用委婉的语气,采用商量和建议的方式,使他们觉得易于接受。二要做到批评有度,注意内外有别。外国友人的言行,只要不触犯我国的法律法规,不违背我们的伦理道德,不辱没我方的国格人格,不危及他人及其自身的人身安全,一般就没有必要评判其是非曲直,更不宜对其当面批评或横加干涉。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法律明文禁止之外的任何事情,个人都有权力去做,别人无权干涉。同时,由于中外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双方会在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方面存在许多差别,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这在国际交往中显然是不合适的。三要做到距离有度。在国际交往中,根据具体情况与对方保持适当距离,不但能给对方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时也不至于使双方关系显得过于狎昵。四要做到举止有度。在国际交往中要注意不要随便做某些意在显示热情的动作,也不要做出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