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下册知识点汇总 > 二近现代东方文学的发展概况(第1页)

二近现代东方文学的发展概况(第1页)

二、近现代东方文学的发展概况

整体而言,近现代东方文学的发展越发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日本、印度、埃及等国,由于具有悠久的文学传统且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展开甚快,其文学迅猛发展,涌现出不少世界一流的作家与作品。而在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文化封闭状态的持续,文学发展较为缓慢。两相比较,东方各国文学水准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近现代日本文学

近现代日本文学,指明治维新至今近150年间的文学。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日本近现代文学在西洋文明影响下,向“尊重个性”“自我解放”的方向大踏步挺进。人们往往将这个时期的日本文学展开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明治时期文学(1868—1912)

日本近代文学开始于1885年坪内逍遥(1859—1935)的《小说神髓》。1887年,二叶亭四迷(1864—1909)发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浮云》(1887)。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内海文三为人正直,由于不肯向上司阿谀逢迎而被撤职。“砚友社”的文学运动,也始于19世纪80年代,领导者是尾崎红叶(1867—1903)。日俄战争以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这派作家重视社会题材,写了一些颇具暴露性的“深刻小说”,如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1897)。

1900年以后,一些作家将西方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介绍到日本,继而出现了许多鼓吹自然主义理论的作家,形成了风靡一时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其代表作家为岛崎藤村(1872—1943)和田山花袋(1872—1930)。前者的长篇小说《破戒》(1906)塑造了一个热心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濑川丑松的形象,作品对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的描写,对各种典型人物内心和脸谱的刻画相当深刻。后者为日本“私小说”的创始人,与岛崎藤村等并列为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在190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棉被》,以**裸的情欲描写引起广泛注意。

在创作上与自然主义背道而驰的作家是夏目漱石(1867—1916)。他是日本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长篇小说《我是猫》(1905)以教师苦沙弥家一只“猫”的口吻,揭露明治时代的黑暗现实,对资本家的专横跋扈与“金钱万能”的世态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作品还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塑造了一群自命清高、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创作风格上,夏目漱石属于所谓“余裕派”,主张以旁观者的立场和悠然自得的态度吟味自然、艺术和人生。

2。大正时期文学(1912—1926)

20世纪初叶,自然主义文学慢慢走向衰落。此后,日本文坛出现了颓废派、白桦派、新思潮派等文学流派和团体。在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颓废派,代表作家有永井荷风(1879—1959)、谷崎润一郎(1886—1965)等。后者的《春琴抄》(1933)描写主人公佐助为了表示对盲女春琴的爱,竟用针刺瞎双眼,表现出一种被虐狂的变态心理。白桦派由同人刊物《白桦》而来,在创作上表现出追求个性解放,同时秉有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其代表作家有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有岛武郎(1878—1923)、志贺直哉(1883—1971)等。新思潮派以菊池宽(1888—1948)、芥川龙之介(1892—1927)等人创办的《新思潮》杂志得名。后者是该流派的代表作家,他以《罗生门》(1915)为代表作的短篇小说善于以奇特的构思、精巧的布局、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典雅幽默的语言吸引读者。

3。昭和时期文学(1926—1988)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革命运动的高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登上了文坛,这派作家大多集结在“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的周围,代表作家为小林多喜二(1903—1933)和德永直(1899—1958)。前者的《蟹工船》(1929)反映了渔业工人的苦难生活和革命情绪。后者的《没有太阳的街》(1929)真实地再现了日本现代产业工人的觉醒,揭示了日本社会的阶级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一批中、青年作家形成了“战后派”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野间宏(1915—1991)等。他们的创作描绘战争的悲惨景象和人们的精神创伤,提出了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野间宏的《阴暗的图画》(1946)为其代表作。

在20世纪中叶,日本文学开始走向世界,先后有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两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大江健三郎(1935—)是日本当代杰出的小说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洪水涌上我的灵魂》(1973)、《同时代的游戏》(1979)、《MT与森林里奇异的故事》(1986)等,其中《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根所密三郎有一个脑残疾的儿子,为此他十分消沉。弟弟鹰四在反对日美安全条约受挫后曾到美国漂泊。为了寻找自我、寻找心灵的归宿,兄弟俩回到了故乡四国的深山密林中。鹰四仿效百年前曾祖父的弟弟领导的农民暴动组织足球队,利用村民们对操纵村庄经济命脉的“老板”(天皇)的不满,发动暴动,抢超级市场。当晚,鹰四向密三郎坦白了自己使白痴妹妹怀孕、自杀的秘密后开枪自杀。密三郎由鹰四的死,意识到人应顽强地超越心灵的地狱,于是开始了新生活。小说把现实与历史重叠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新神话。在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森林”往往具有其特殊的寓意。这部作品中“森林”的恐怖神秘,表现了现代人的困惑不安;密三郎与从美国回来的弟弟鹰四一起离开城市返回故乡的森林山谷,反映了人们对现代化的怀疑与回归土著的反现代倾向。在艺术上,小说善于把虚构(神话)与现实相交织。

(二)近现代印度文学

近现代印度文学是与印度人民反封建、反殖民主义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其总体特点是:多民族性和统一性的结合,古老传统与外来文化影响的结合,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结合。近现代印度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复兴时期: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民族觉醒,表达人民反封建的愿望,创作的主要形式是诗歌与小说,代表作家为般金·钱德拉·查特吉(1838—1894)。查特吉是印度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孟加拉语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其作品有《将军的女儿》(1866)、《茉莉纳丽尼》(1869)、《毒树》(1872)、《拉吉尼》(1874)、《阿难陀寺院》(1882)等。

发展时期: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学。在这一时期,印度作家以民族文化—文学传统为基础,融汇西方文化与文学中的积极因素,创立了与传统文学迥然有异的新文学。代表作家有泰戈尔和乌尔都语诗人伊克巴尔(1877—1938)。伊克巴尔写有10部诗集,代表作为《秘密与奥秘》(1915—1918)、《驼队的铃声》(1924)等。在1947年印巴分治后,他被誉为巴基斯坦的爱国诗人和穆斯林的民族诗人。

繁荣时期:指20世纪30年代到独立时期的文学。1936年,“印度进步作家协会”成立,印度现实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普列姆·昌德(1880—1936)、安纳德(1905—2004)、钱达尔(1914—1977),尤以普列姆·昌德为其杰出代表。

普列姆·昌德是印地语、乌尔都语的杰出小说家,印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印度进步作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共写了15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B匠务院》(1918)、《恩赐》(1920)、《仁爱道院》(1921)、《舞台》(1928)、《圣洁的土地》(1932)等。《戈丹》(1936)是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何利是印度农民的典型。他勤劳善良,听天由命,默默忍受着贫困和苦难的折磨,忍受着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压迫与欺诈。他一生中只有一个梦想:无论如何也要买一头牛。可没等梦想实现,他就劳累而死。小说通过对何利悲惨命运的描写,触及当时印度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戈丹》是普列姆昌德一生创作的高峰,人们将其称为描写印度农村生活的史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