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下册目录 > 二吉檀迦利(第1页)

二吉檀迦利(第1页)

二、《吉檀迦利》

1910年发表的《吉檀迦利》是一部宗教抒情诗集,共收录诗歌103首。其中57首译自同名的孟加拉文诗集,17首译自《歌之花环》,另外29首选自其他诗集或剧本;大部分为诗人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创作的作品。《吉檀迦利》的孟加拉语原作是韵律诗,而翻译成英文之后变成了散文诗。诗集出版后,经由名声显赫的现代派诗人庞德和叶芝的举荐,旋即轰动西方文坛。1913年,因“他对真理的热切探求,思想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以及他在许多作品中运用这种手法维持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诗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吉檀迦利”就是“献诗”的意思。其中的绝大部分诗作是献给神的。但泰戈尔所敬献、歌颂的并不是“一神教”拥有绝对权威、巍然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而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是一个无形无影、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精神本体,是人人可以亲近、具有浓厚平民色彩的存在。诗人劝告那些盲目的顶礼膜拜者们:“把礼赞和数珠撇在一边罢!”因神并不在那幽暗的神殿里,“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人们应该脱下圣袍,到泥土里去迎接神,“在劳动里,流汗里,和他站在一起罢。”因此,《吉檀迦利》虽然是颂神诗,但泰戈尔很少用到“神”字,而是用“你”“他”“我们的主”“天父”等称谓来代替神。在这样的表述中,人们几乎感受不到那种阴森恐怖、肃穆肃冷的庙堂气和远离尘世、沉郁威严的宗教气,相反,倒是给人一种近于田园诗般的清爽与和谐之感,如第10首。

这是你的脚凳,

你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

我向你鞠躬,

我的敬礼不能达到你歇足地方的深处——

那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

你穿着破敝的衣服,

在那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

骄傲永远不能走近在这个地方。

你和那最贱最失所的人当中没有朋友的人做伴,

我的心永远找不到那个地方。

在这首诗中,诗人四次反复强调他心目中的神是在“最贱最失所的人群当中”,他不仅在那里“歇足”,还穿着“破敝的衣服”和“那最贱最失所的人当中没有朋友的人做伴”。这就很明白地点出了诗人心目中的“神”是在下层人民中间。诗人三次逐层递进地写了自己和神的距离。“不能达到你歇足地方的深处”,“永远不能走近在这个地方”,甚至是“永远找不到那个地方”。诗人反复咏叹自己和“神”之间的可悲鸿沟,一方面含有对自己永远不能到“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这种状态的自责,更主要的表现了自己对能够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的神的无限景仰,诗人的这种情绪正是其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直接体现。

泰戈尔受到印度传统宗教和西方人性论、人道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正是东西方文明和文化的融会互渗诞生了《吉檀迦利》。泰戈尔在强调泛神的同时,亦即承认神的普遍存在的同时,还强调泛爱,强调人对大自然以及对人间事物的普遍关爱。《吉檀迦利》的基本主题是对神的追求,其实也就是对爱的精神的追求。

《吉檀迦利》中,有相当一部分诗写的是人的情绪,表现的是人的一种心理过程。而这种情绪和心理过程又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特定的人们所特有的。泰戈尔描绘的是一个殖民地附属国的知识分子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憧憬和渴望以及理想破灭后的苦闷和彷徨,从这个意义上说,《吉檀迦利》是一代知识者的内心剖白。

在《吉檀迦利》第34首中,诗人表现了对“神”的执着追求:“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称你为我的一切。只要我一诚不灭,我就感觉到你在我的四围,任何事情,我都来请教你,任何时候都把我的爱献上给你”。不过,由于理想远离现实,诗人往往在追求中流露出失望和苦恼,这种苦恼的心情在许多诗中都可以感受得到。诗人始终追求他心目中的神,但却只能“听见他轻蹑的足音”,而没有“看见他的脸”,没有“听见过他的声音”。路人投来“嘲笑的目光”,但他“却没有反应”。有时候,诗人感到神就坐在自己身边,而自己却在睡梦中,与神失之交臂,令他痛悔不已。于是诗人感叹:“我生活在和他相会的希望中,但这相会的日子还没有到来”。

但从整体来看,泰戈尔始终相信并坚守自己的理想,表现了对事物不断发展,对未来前程的信心和希望。他坚信“清晨一定会来,黑暗也要消隐,你的声音将划破天空,从金泉中下注。”(第19首)而那“划破天空”的未来是什么呢?诗人在第35首中**满怀地告诉我们: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

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

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园的墙隔成片段;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雪的荒漠之中。

这里,诗人用高昂的气势、铿锵的节奏描绘出理想世界的美妙图景。那是一个自由、统一、和谐、完美的未来,那是一个充满知识和真理的国度。然而殖民统治的现实让诗人痛楚地感到:实现这一未来的前提是国家的觉醒和民族的独立。诗人最后的呼唤包容了巨大、难以言表的**。在《吉檀迦利》中,诗人正面讴歌了自己追求理想的决心和行动。

《吉檀迦利》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它既继承了古代印度诗歌艺术的优秀传统,又较突出地受到西方诗歌艺术的启迪与影响,以此形成了它那充满哲理、抒情浓郁、想象奇特而又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

第一,哲理性与抒情性的统一。

哲理性与思辨性是《吉檀迦利》的灵魂。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道路的探索,都是通过内心思考来表达的。例如,诗集深情地描绘了人类之爱,但又与其他诗人所写的爱情诗具有本质的区别。它使人感到被迫求的情人既是属于这个世界,同时又不是属于这个世界的。因为它是诗人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象征,是人类意识在哲理世界中扩展自己、完善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泰戈尔通过这种耐人寻味的哲理,鲜明地把诗人理想中的美和善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浓郁的抒情性来源于诗人的真情实感。诗集抒情风格多样:有的慷慨激昂,情感强烈;有的缠绵悱恻,柔情万端。抒情手段也较为多样:有的境中寓情,渲染气氛;有的直抒胸臆,以情动人;有的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以求心心相印。作品的哲理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抒情性则使哲理性形象生动。

第二,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也没有直抒胸臆,他更多的是表现主观感受以及内在情绪的波动,并且把这种独特的感情、印象,镶嵌在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中。可以说,诗中的形象既是事物本身,又不是事物本身,这就构成了《吉檀迦利》中形象内涵的多义性。例如,第88首诗人表面写破庙里的神,写破庙空气的寂静,写绝望的流浪者在破庙里休憩,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渲染了一个孤寂、荒凉、破败、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感受:退隐乡间的孤寂感与对未来无从把握的迷茫感。泰戈尔把这种独特的感受镶嵌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诗中的神、破庙,既是神和破庙本身,又不是神和破庙本身。它成为一种物化的内在感受,成为一种形象化的感情。

第三,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

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最高深复杂的训练才能谱写出最简单朴实的曲调。他对自己的诗歌反复锤炼,力图达到朴实。《吉檀迦利》的朴实性是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诗化描写表现出来的:亮丽的清晨,小路旁的野花,振翼飞越的小鸟,树荫浓郁的河岸;秋风送爽,空气柔和,到处是安宁清静,到处是泉水叮咚。这些熟悉而亲切的物象,使读者深感自然美、生活美。读泰戈尔的诗,我们仿佛看见提灯顶罐、巾帔飘扬的印度妇女向我们走来,体味到海边喧闹戏耍的孩子们的天真纯洁,静观着造路的工人、田间耕作的农民正在创造新的生活,从而引发无穷遐想。

朴实还在于通过各种各样的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在描写死亡的一组诗(第78—103首)中,诗人表达死亡并不是一切毁灭时,用了婴儿吃奶的比喻:“当母亲从婴儿口中拿开右乳的时候,他就啼哭,但他立刻又从左乳得到安慰”,“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

第四,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变化自如。

散文诗既有诗的节奏,又可不受限制地自由表达思想,比较容易被现代读者接受。与其他西方诗人的散文诗比较,泰戈尔散文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韵律。他认为,韵律是大自然生命律动的流露,也是心灵真情实感的形象显现。诗歌只有具有这种发自天籁的和谐韵律,才有情味,才具有真正的美。所以,泰戈尔创造了自己富有内在节奏感的散文诗韵律。

思考题:

1。泰戈尔有哪些主要的诗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