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国粹派代表 > 二国粹派的历史地位(第2页)

二国粹派的历史地位(第2页)

[4]汪东:《同盟会和〈民报〉片断回忆》,见《辛亥革命回忆录》(六)。

[5]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215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6]见胡朴安编《南社丛选·序》。

[7]《国盟会时代民报之始末记》,载《食货月刊》,1985年,第14卷,第910期。复见书目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研究》,1986年,第6辑。

[8]《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73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9]见章太炎的《原教》、《訄书》(重订本);刘师培:《论孔教与中国政治无涉》,《读某君孔子生日演说稿书后》(《左盦外集》卷9)。

[10]《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73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11]刘绍唐主编:《钱玄同先生传与手札合刊》,台北,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

[12]傅斯年:《清代学问的几种门径书》,见《傅斯年全集》,第4册,1459页。转引自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对儒家传统的冲击》。

[13]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215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14]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1923年《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

[15]柳诒徵:《论近人讲诸子之学者之失》,见《柳翼谋先生文录》,416页。

[16]《刘申叔先生遗书序》,宁武南氏铅印本,1936。

[17]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载《东方杂志》,第13卷,第10号。

[18]伧父与《新青年》的论争,属于学理之争,不能简单斥之为反动。其文化思想有弱点,但合理的内涵是应当肯定的。参看著者与人合作的《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思想》一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9]胡朴安:《南社丛选·文选》,卷8,“巢南文选”识。

[20]刘峻:《诗人黄节的思想和风格》,见刘斯奋选注:《黄节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21]《学衡杂志简章》,载《学衡》,1922年,第1期。

[22]吴宓:《论新文化运动》,载《学衡》,1922年,第4期。

[23]刘师培:《论文杂记》,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24]钱玄同:《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载《教育今语杂志》,第1期。

[25]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见《南社纪略》,90页。

[26]邓实:《国粹学报第一周年纪念辞及叙》,载《国粹学报》,第2年,第1期。

[27]邓实:《国粹学报发刊辞》,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28]马叙伦:《古政述微·自叙一》,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29]黄节:《国粹学报叙》,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30]《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15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1]《列宁全集》,第2版,第2卷,1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