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清代国粹 > 第八章 国粹派的历史地位(第2页)

第八章 国粹派的历史地位(第2页)

[3]晚清著名革命文学团体,1909年由陈去病、柳亚子、高天梅等创于苏州。但其酝酿始于1907年,柳亚子说:“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冬天,薄游上海,偕刘申叔、何志剑、杨笃生、邓秋枚、黄晦闻、陈巢南、高天梅、朱少屏、沈道非、张聘斋小饮酒楼,便孕育南社的精虫”(《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页)。第一批社员17人,其中列籍国学保存会者6人。可见它主要是由国学保存会和《国粹学报》同人中衍生出的革命团体。除了章太炎、邓实、刘师培外,晚清国粹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黄节、马叙伦、黄质、黄侃等人在内,多先后加入。辛亥前,南社社员不过数十人,辛亥光复时增至约200人,不数年,复增至几及千人(傅熊湘:《南社丛选序》)。

[4]胡朴安:《余墨》,《朴学斋丛刊》第4册。

[5]胡朴安:《南社丛选·文选》,卷五,“大至文选”识,国学社铅印本,1924。

[6]刘斯奋:《黄节诗选》,130页,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7]郑逸梅:《南社丛谈》,25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周作人回忆录》,462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8]见《鲁迅全集》(六),54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9]《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载《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1期。

[10]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致柳教授书》,载《史地学报》,第1卷,第4期。

[11]《读译书经眼录》。

[12]章太炎:《发刊辞》,载《华国月刊》,第1卷,第1期。

[13]杨天石先生认为,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的实质,是在“维护封建旧文化不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冲击”(《南社》,中华书局,1980年)。章开沅、林增平先生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中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辟有“国粹主义思潮”专章。作者虽认为不能把国粹主义与“封建复古思潮混为一谈”,但又说,“而封建复古的铁枷却又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在政治上自然容易堕落为保守复古思想的支柱”。辛亥后,国粹思潮“迅速同反动文化合流,国粹派中的一些人,又退回到封建营垒中去了。这是旧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4]柳亚子:《论袁世凯》,载《天译报》,1912-1-21。

[15]柳亚子:《北伐》,载《天译报》,1924-1-23。

[16]见《鲁迅全集》(六),54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马叙伦:《鼓吹民族革命之国粹学报》,《石屋余沈》,192页,上海,上海书店,1984。另见章太炎的《黄季刚墓志铭》,见《章太炎全集》(五)。

[18]转引自刘韶清《黄晦闻之生平及其政治学术思想举例》,载《广州文史资料》,1963年,第10辑。

[19]郑逸梅:《南社丛谈》,250页,上海,海人民出版社,1981。

[20]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21]柳亚子:《南社纪略》,90、10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2]《本社记事录》,载《国故月刊》,第1期。

[23]《鲁迅全集》(六),541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