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清朝末年的国粹派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早期形态 > 二进化论的宇宙观的确立(第2页)

二进化论的宇宙观的确立(第2页)

上面我们探讨了国粹派关于天体、地球及生物变异的观念,下面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其关于宇宙总体变异的思想。

要理解进化论对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不能忽略了19世纪科学的发展及其与哲学的关系的大背景,满足于单纯就进化论谈进化思想。事实上,19世纪所谓进化论的宇宙观,不是单单生物进化论所能涵盖的;它是生物进化论与天文、物理、化学诸多学科的科学新发现、新成就互相渗透和影响于人们思想的结果。丹皮尔在《科学史》中说:我们所以有理由把19世纪看做是科学时代的开始,这主要是“人们对于自然的宇宙的整个观念改变了。”他们相信人类与整个自然界都不过是服从相同的物理定律的过程,所以借助“机械原理”足以解释整个宇宙的奥秘。而达尔文进化论的成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从生物学方面加强了在当代物理学中出现的这一“机械论哲学”的发展趋势[46]。这就是说,力学原理、原子论、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细胞学、生物进化论等等,一系列科学的发现不仅增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信心,而且日渐形成了认识世界的新思维,即认为凭借上述自然科学的原理,就可以将宇宙自然界规范为有序的系列,从而从宏观与综合性的认识上把握世界。

此种思维模式不仅传到了中国,而且恰恰是与进化论的东渐结伴而行。严复译的《天演论》、《群学肄言》等重要著作,同时就是以进化论为核心而兼采质力诸说“机械论哲学”的代表作。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对此特别作了说明:

夫西学之最为切实而执其例可以御蕃变者,名、数、质、力四者之学是已……有斯宾塞尔者,以天演自然言化,著书造论,贯天地人而一理之。此亦晚近之绝作也。其为天演界说曰:“翕以合质,群以出力,始简易而终杂糅。”

因此,国人经由严译所获得的进化论,正是以进化论与“机械论哲学”杂糅的“天演论”。它不仅讲“物竞天择”,同时还讲“爱力”、“恶力”、原子、以太、“不生不灭”诸多新说妙理。这也是它富有魅力的另一个原因。同时,也唯其如此,从国粹派关于宇宙总体变异的见解上,又可见其涉猎西学新知的广度。

国粹派借助自己的西学新知,将动物与植物、有机界与无机界沟通起来,力图描绘出宇宙作为统一体演进的序列。章太炎认为,动植物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所谓有叶绿质者为植物,能转徙者为动物,此又不然。“盖犹仙桃草之类,其茎叶则卉,其根实则虫,动与植有汗漫而无畔者也。”西方植物学家言,“寄生之草”小者“则生于人兽之肺”,谓之“菌”。但“以微草言则谓之菌,以微虫言则谓之蛊,良以二者难辨,而动植又非有一定之界限也”。他还认为,不仅动植物没有绝对的界限,有机物与无机物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道动植物为“有知”,不知“空气金铁虽顽,亦有极微之知”[47]。宇宙既起源于星云,“而有机物之最始,果自无机物出乎”[48]?这里章太炎的思辨远谈不上准确,但他相信有机界与无机界可以相通,无疑是一种符合科学的新观念。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是19世纪物理学的一大成就。它使人们进一步看到了多种物质运动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过程;由此,人们对客观自然界的认识,便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结果必然指出运动着的物质的永远循环是最终结论。”[49]同样,此一定律也极大地丰富了国粹派关于自然界变异的思想。现在,宇宙自然界在他们眼里不仅是有限的物质构成的无尽的进化序列,而且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各种联系和转化过程的远为生动的有机统一体:“电能生光生热,光热亦生电。故电气亦发光。”[50]这是电能与热能间的互相转换;同时,太阳传热与地球,地热气蒸腾形成风,湿气遇冷空气又凝成水点,雨、雾、露、冰、雪由是渐次发生。这是水的三态循环转换及其伴随着的自然风雨现象的发生;人体与自然界也是息息相通的。“人非空气不生也,人之炭气复归于空气,人之骸肉复反为微生物。”[51]不仅如此,人吸入空气,同时即引起周身的循环变化,每呼吸一次,数百万“血轮改造变更”,人脑有三万万细胞,60日而全易。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刻刻不息[52]。然而,对人的生死现象的宏观诠释,更可以看做是他们对宇宙总体变异观念的最精彩的表述。章太炎在驳斥人的生死司于鬼神时指出:“人死而为枯骼,其血之转邻;或为茅蒐;其炭其盐,或流于卉木;其铁在矿,其肌肉或为虫蛾蛰豸。”[53]原先组成人体的各原质,“或合于他物,或入草木,或入胎卵”,[54]转化成了其他各种生物。据此,章太炎对佛家的“轮迴”说重新作了界定:“轮回之说,非无至理,而由人身各质所化,非如佛家所谓灵魂所化也。”[55]“轮迴”不是灵魂的转移,而是表现为构成人体的诸原质不灭及其与其他原质重新组合的过程。显然,这已不是“佛家言”,而是“科学家”言了。对此,林獬的白话解说,更显通俗明晓,他说:人体由各原质构成,经久必生变化,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生死是个循环的,人一死这种身体毁败以后,又可以变成一种肥料,生出别种的东西。倘使世上有生无死,那世界上便没有许多的动植物了。这可不是变化无穷么?所以天地是化学的锅炉,万物是化学的材料。佛氏所说,不生不灭这道理,是丝毫不错的。”[56]人体虽有毁败,但物质并未消灭,它转化为“别种的东西”了。“天地是化学的大锅炉”,万物的生死兴灭不是孤立的,在这里构成了互为因果、彼此转换的大循环。惟其如此,森列万象的自然界,才呈现出生生不已的进化景观。“天地未尝生一物,亦未尝灭一物。”[57]宇宙自然界比人们想象的更有序,所以刘师培引西人的话说:“全世界者,一个之完全有机体也。”[58]

恩格斯在概述了19世纪天文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一系列重大进步后说,到1859年达尔文完成《物种起源》,“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59]。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国粹派也正是通过吸取19世纪天文、地质、生物诸多科学领域的新知识,具备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即最终摆脱了“天不变道亦不变”传统僵化的宇宙自然观,形成了新的进化的宇宙自然观。缘是以进,他们不能不将目光转向自己身在其中的人类社会,西方方兴未艾的资产阶级社会学,自然又成了他们努力汲取的另一新知系统。

[1]《膏兰室札记》卷3,见《章太炎全集》(一)。

[3]高亚宾:《智舆·黄毒篇上》,载《政艺通报》,1907年,第19号。

[4]《膏兰室札记》卷3,见《章太炎全集》(一)。

[6]《视天论》,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126页。

[8]章太炎笔述:《斯宾塞尔文集》,见《昌言报》,第3册。

[9]见《民报》,第16号。

[10]《中国历史教科书》,第1册,第8课,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69册,宁武南氏铅印本,1936。

[12]《膏兰室札记》卷3,见《章太炎全集》(一)。

[13]刘师培:《讲地理的大略》,载《中国白话报》,1904年,第16期。

[14]黄节:《黄史·郑思肖传》,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3期。

[15]《膏兰室札记》卷3,《章太炎全集》(一)。

[16]刘师培:《孙兰传》,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9期。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地质学纲要》,卷19。

[19]《地质学纲要》,卷23。

[20]王栻主编:《严复集》(五),134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膏兰室札记》卷3,见《章太炎全集》(一)。

[22]刘师培:《讲地理的大略》,载《政艺通报》,1904年,第16期。

[23]《伦理教科书》,第1册,第4课,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64册。

[24]刘师培:《讲地理的大略》,载《政艺通报》,1904年,第16期。

[25]《伦理教科书》,第1册,第4课,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64册。

[26]章太炎:《原人》,见《章太炎全集》(三),16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7]林獬:《国民意见书》,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893~89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28]高天梅:《甲辰年之新感情》,载《警钟日报》,1904-07-1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