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伸着神秘的牙齿向我靠近,
给它起什么名字对它都恰如其分!
名字有什么关系!它在看,在要,在想,在摸索,
它喜欢我的肉体,甚至爬上我的床,
正因为我属于这个活生生的爱才有生命!
芝诺[9],残忍的芝诺!伊利亚芝诺!
你用飞矢刺穿我的心窝,
那飞矢振颤着飞动着却又没有飞动!
弦响使我生,飞矢使我死!
啊!太阳……乌龟可怕的影子
压抑着我的灵魂,大步飞奔的阿基里斯[10]却原地不动!
不,不!……站起来吧!投入那奔涌而来的世纪!
我的躯体呵,快粉碎这思虑重重的形式!
襟怀呵,畅饮这长风的生机!
大海飘逸的清新
给了我灵魂的苏醒……咸味的力呵!
让我们奔向海涛,勃发不尽的生力!
是的,秉性狂烈的大海,
展开你的豹皮和披风吧,
让千万道神奇的阳光将它穿碎
“绝对”之蛇正为你的躯体陶醉,
它咬着你那熠烁的光尾,
掀起一片类似沉寂的喧豗,
风起了!……必须去走人生之路!
浩浩长风开合着我的书页,
轰然巨浪肆无忌惮地在山岩纷崩!
快把这些令人目眩的书页卷走!
劈裂吧,海浪!用你欣喜若狂的巨澜
将这白帆啄食的平静屋顶劈散!
【选自[法]瓦雷里:《瓦雷里诗歌全集》,葛雷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1]纳尔西斯(即希腊神话中的那尔客索斯),河神刻菲索斯和利里俄佩之子,以俊美而闻名于世,回声女神爱上了他,而他却对回声女神的爱情无动于衷,致使回声女神憔悴而死,只在山间留下了自己的声音,其他的自然女神对此十分生气,为了报复他,让他爱上他自己水中的影子。纳尔西斯临流自照,果然对自己俊美的影子着了迷,最后他禁不住扑向前去,堕水而死,变成水仙花。奥维德在《变形记》中写了这一故事,此外意大利作曲家卡瓦利和斯卡耳拉提都以此故事写过歌剧。瓦雷里的《纳尔西斯片断》,是受到马拉美《海洛狄亚德》的启迪而写成,他的朋友纪德也写出了以纳尔西斯为主题的《纳尔西斯论》(旧译《水仙解》)。
[2]laluneperfide原意为“背信弃义的明月”,指月亮时圆时缺反复无常,故译为“朝三暮四的明月”。
[3]指幽泉。
[4]这里的“她”是“甜蜜”的拟人化的代名词,也是一种爱情对象的象征。
[5]这里的奴仆指上面所说的干渴——欲望的象征。
[6]智慧和艺术之神的神殿。
[7]指大海。
[8]指如死者一样躺在这里,指死去。
[9]芝诺,古希腊伊利亚学派的著名哲学家和雄辩家,被亚里士多德称为“雄辩术的发明者”。芝诺在同毕达哥拉斯派的信徒的论战中发展了他的哲学,扩大了影响。芝诺对运动的“四种反驳”成为其哲学思辨的极为重要的命题和贡献,他认为:“向一目的地运动的东西,首先必须经过到达目的地的路程的一半。然而要经过这路程的一半,又必须是经过这一半的一半,如此类推,以至无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中译本,第282页)因而在相应的时间里可以将这种运动看作是在相对点上的静止,由此,他得出“飞矢不动”的机敏的结论。芝诺哲学曾对瓦雷里产生过极大的**力,他曾于1917年专门对芝诺运动论题进行研究,他写道:“想到飞矢,就是想到第一:飞矢不飞;第二是无矢之飞,一种具有这种走向的运动;运动就是运而不动,它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是将它分割成有限的运动——搏动性的——而且这种分割是外加的,而不是其自身的繁衍……”(《瓦雷里笔记》,上册;法文版,第556页)
[10]阿基里斯(又译阿客琉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据说他能追上飞跑的梅花鹿。在芝诺哲学里“运动”的第二命题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因为当阿基里斯在向前进时,乌龟也向前进,而在被绝对设定的状态中,运动意味着物体在一个地方又同时不在一个地方,因而这两种状态下,均处于静止状态,乌龟始终在其所在又不在的地方;阿基里斯亦在其原位,既在又不在的地方。因而阿基里斯永远处于乌龟的背后。柏格森认为这是伊利亚派的“哲学错觉”,是“按照专断的选择规律而结构的人为的”绝对运动。(柏格森《论创造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