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民间文化的概念 > 民俗史(第2页)

民俗史(第2页)

“礼是成文,经过国家制定,期于能使上下共同奉行的。而俗则是一般的习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大致说来,礼,是范围人心,引导大众为善的;而俗则是有善的,也有不善的。”“礼被公认为合情合理,有范围人心和维持、安定国家社会的效用,而且易于施行,于是由政府采用,或者更加以斟酌损益,著之文书藏之官府。”[25]前面说过,先秦的风俗大多裹上了一层重重的“礼”的外衣,这是统治阶级的礼俗制度垄断民间文化的结果。所以,我们追寻先秦风俗的踪迹时,大量材料是从“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所得。这个阶段,民间生活风俗失去了自由发展的条件和土壤。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礼崩乐坏”,风俗与礼制的距离拉大了,民间风俗也自然“相染成风,相沿成俗”,得到了长足发展。

然而,在封建时代,民俗文化要最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范式,成为不成文的规矩,必须与上层社会的礼仪文化结合在一起。民间习俗一旦被统治者引入宫廷生活中,为统治阶级所认同,才能上行下效,更加风靡普及。秦汉风俗较之前代之所以更加程式化、规范化、定型化,就是因为风俗逐步与礼制嫁接的结果。风俗事象一经写入经典,逐步上升为礼俗,便可获得充分的生存活动的空间。这种风俗与礼制的混合体,是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不断互相交流、融汇的结晶。

秦王兼并六国,在秦国风俗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六国的礼仪,形成“秦礼”。耐人寻味的是,秦始皇一面焚书坑儒,“六艺从此缺矣”[26],其中包括古礼学;另一面又提倡三代礼教,以矫正各地的风俗。[27]

从西汉元帝始,掀起了一股恢复三代“古礼”的浪潮,逐渐确立了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作衡量是否合“礼”的标准。“三纲五常”为中国封建礼制和伦理规范、社会秩序的最高准则。《白虎通》明确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白虎通·礼乐篇》还强调:“有贵贱焉,有亲疏焉,有长幼焉。朝廷之礼,贵不让贱,所以明尊卑也;乡党之礼,长不让幼,所以明有年也;家庙之礼,亲不让疏,所以明有亲也。此三者行,然后王道得。”《风俗通义·愆礼篇》就引《仪礼》《礼记》《孝经》《周易》《春秋》等经典中的规定,来判定“愆礼”行为。汉代的制礼活动,主要集中在创制适应于新的封建统一王朝的政权结构的礼仪。例如,叔孙通起朝仪、定宗庙仪法;武帝草巡狩、修郊祀、建封禅、兴太学;刘歆、王莽营明堂、辟雍;东汉明帝时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28]卫宏撰《汉旧仪》;应劭作《汉官礼仪故事》,等等。

礼制文化的扩张不可能仅局限于上层社会,它还会下渗和深入于民间群体,和民俗文化结合为一。相形之下,汉代日常生活风俗和社交方面的风尚,诸如冠、婚、丧葬、乡饮、大射、投壶等习俗,在礼制化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因袭的特点,基本上都依准“三礼”,或稍作损益。虽有一些局部的或细节的新规定,但并不改变基本格局和面貌。例如,汉文帝以后,废除了臣为君服丧三年的制度,但汉民族子为父母服丧三年制没有变更,并一直流传到近代,整个丧礼也无大的变动。《后汉书·礼志》载:天子加冠,“仪从冠礼”;《后汉书·皇后纪》载:桓帝大婚,“一如旧典”。由此可见汉代冠、婚因袭、遵循旧礼之一斑。

不过,秦汉与先秦礼制文化的生存空间不同,周代礼制主要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也;且周代礼制又主要施行于王畿及一定的区域,并未在全国各地普及。汉代儒生和统治者重建礼制,力图把改造、润饰过的“周礼”变成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又将推行礼制作为巩固“大一统”局面的一种措施和手段。在这种背景下,礼制向民间和大众渗透、普及,统一化的婚丧嫁娶、处世为人的礼仪规则,在整个社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认同、遵循、仿效、参照。而风俗文化的传播,又似乎必须依附于礼制,方能获得合“法”的地位。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当时的丧葬风俗。众所周知,汉代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丧葬风气,即薄葬与厚葬。它们都试图与旧礼制联姻,以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前者如明帝诏禁厚葬即声称:“昔曾、闵奉亲,竭欢致养;仲尼葬子,有棺无椁。”后者如原涉为父修墓,“乃大治起冢舍,周阁重门”,根据则是《孝经》。[29]盐铁会上贤良曾指出:“今生不能至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30]可见,其薄葬也好,厚葬也好,鼓吹者都努力以“礼”为其依据,并努力加速其礼制化的进程。

秦汉以降,中国风俗一直多以礼俗的形式呈现出来,除丧礼外,还有婚礼、诞生礼、冠礼、寿礼、祭礼、社交礼及年节中的礼仪等,不一而足。这些风俗事象中,俗中见礼,礼中含俗,难以分别。礼制的下渗和普及,使各地的风俗在差异中显出同质的内容。由此,在秦朝“车同轨、书同文”和汉武帝以儒学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汉代又进一步在礼俗的层面上实现了“大一统”。而此期间的风俗正是在这“大一统”的框架之中,逐步趋于定型,并以其顽强的惯性延续了数千年。这也说明,以上秦汉风俗三条主要的演进轨迹是相互关系的,其实是同一方向的三个不同的侧面。

[原载《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淮南子·览冥训》。

[2]《贾谊集·论定制度兴礼乐疏》。

[3]邓以蛰:《辛巳病余录》,《邓以蛰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4]《史记·货殖列传》。

[5]《荀子·强国》。

[6]《史记·秦始皇本纪》。

[7]《淮南子·览冥训》。

[8]《汉书·地理志》。

[9]《史记·秦始皇本纪》。

[10]《史记·商君列传》。

[11]《汉书·贾谊传》。

[12]云梦秦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一)》,载《文物》,1976(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线装大字本,3册,1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

[13](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

[14]《白虎通·衣裳》。

[15]《汉书·王莽传》。

[16]《后汉书·儒林传》。

[17]《汉书·董仲舒传》。

[18]《晋书·礼志》。

[19]《汉书·平帝纪》。

[20]《公羊传·文公三年》。

[21]《汉书·宣帝纪》。

[22](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礼典》。

[23]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6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24](清)薛福成:《出使日记》。

[25]陈槃:《春秋列国风俗考论》,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7本4分册,1976年12月。

[26]《史记·儒林列传》。

[27](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秦纪会稽山刻石》。

[28]以上据(南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

[29]《汉书·游侠传》。

[30]《盐铁论·散不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