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史记·匈奴列传》。
[6](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7](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一六。
[8]分别见《旧唐书》卷一九三;《全唐文》卷六八○;《金石萃编》卷一○七、卷七三、卷九三;《千唐志》;《八琼室金石补正》。
[9](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10]《隋书·突厥志》。
[11]《新唐书·礼乐志》。
[12]《旧唐书·音乐志》。
[13]《隋书·李谔传》。
[14]《隋书·柳彧传》。
[15]《隋书·柳旦传》。
[16]《隋书·柳彧传》。
[17]乔继堂:《中国岁时礼俗》,80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8](唐)杜佑:《通典·州郡典》,《四库全书》本。
[19]参见《元和郡县志》《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志》等。
[20](宋)朱熹:《朱子语类·历代类三》。
[21](唐)释道宣:《续高僧传·杂科声律篇》。
[22]周积明:《魏晋——盛唐文化总体性论》,载《河北学刊》,1989(4)。
[23]中华文化基金会、黎明文化事业公司编:《中华文化百科全书》,3册,100页,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
[24]《旧唐书·宋申锡传》。
[25]《旧唐书·路岩传》。
[26]《新唐书·王铎传》。
[27]《旧唐书·郑畋传》。
[28]《旧唐书·杜悰传》。
[29](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三七《杨收》;卷一六五《裴坦》。
[30]《旧唐书·杜佑传》《白居易传》《李德裕传》。
[31]《旧唐书·王锷传附王稷传》。
[32](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政事下》。
[33]张邻:《唐代的夜市》,见朱东润等主编:《中华文史论丛》,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4](宋)王谠:《唐语林》卷六《补遗》。
[35](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36](唐)杨虚受:《全唐文》卷二《请戒恶钱》。
[37]《魏书·陆定国传》。
[38]《北史·后妃传下》。
[39](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四。
[40](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