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的作品 > 第一讲 早期室内乐寂静的开端黎明的苏醒(第1页)

第一讲 早期室内乐寂静的开端黎明的苏醒(第1页)

第一讲早期室内乐——寂静的开端,黎明的苏醒

从格里高利圣咏开始,到16世纪之间的六、七百年间,专业音乐由相对简单逐步发展为纷繁复杂。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这段时间,后来被称作文艺复兴时期。声乐复调音乐已臻于成熟和完善,并在帕莱斯特里纳手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独奏和重奏器乐曲也极大地发展起来。我们将以几位作曲家为例,浮光掠影似地撷取这几百年间的具有特色的音乐片段。也许并非每位作曲家都为人熟知,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拥有值得聆听的美妙音乐。

※独立的器乐音乐从早期的教堂音乐中孕育、诞生,并吸收了同时代民间音乐的种种元素。文艺复兴时期辉煌的复调声乐艺术也带动了器乐音乐的发展

※教皇格里高利一世(PoryI)开始制定统一规范的教会礼仪,在各地广泛建立学校,教授音乐,搜集和整理圣咏

中世纪常被描述为“黑暗的”,教会势力独霸天下,在世俗领域与王权叫板,在地方实施专制的文化政策。但事实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教会是唯一的文化教育和传承机构。书籍(当然,只是宗教方面的)由教士们誊抄和保存——他们差不多是方圆几十公里唯一会写字的人,那时就连贵族也大部分都是文盲。无论修道院还是城堡都黑暗潮湿,比起遥远东方辉煌的唐朝,这里简直是地狱,大臣和上等贵族穿的也是粗布或平纺布,丝绸和瓷器简直是天价的奢侈品。教会控制着(或者说拥有)所有能说会写的人,当上层决定用音乐加速宗教的传播时,整饬教会音乐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重要。据说这一运动是从教皇格里高利一世(PoryI)开始的,相传他开始制定统一规范的教会礼仪,在各地广泛建立学校教授音乐(也有其他内容),搜集和整理圣咏。但大部分有稽可查的圣咏抄本都是在公元9世纪才陆续成型的,它们与教皇格里高利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根据习惯仍然称之为“格里高利圣咏”。它们是基督教音乐的最早形态,是整个西方艺术音乐体系的根基和土壤。

从开始到后来筛选和固定下来的圣咏一共有3000多首。它们的来源很复杂,保留了很多地方教会自有的曲调,在经历仔细的挑选和曲调的规整之后,所有的圣咏都获得了规范和形式的统一。这些格里高利圣咏没有明确的节奏,曲调根据唱词自由延展;它们全部是由男子演唱的;在编定好的格里高利圣咏中,有许多曲调都来自于东方,但是这些旋律因为长期传唱和应用,有着广泛的影响,全部将其剔除出去显然不妥。为了防止在演唱这些曲调的圣咏时联想到东方异教的音乐(通常都有富于特色的乐器伴奏,甚至舞蹈),教会索性规定圣咏中严格禁止器乐伴奏。因此最早的格里高利圣咏系纯人声的形式。教会的这一规定导致专业领域的器乐音乐很晚才开始发展。

※早期的圣咏手抄本,这一时期的乐谱称为四线谱,可以看到僧侣们将这样的谱本描画得极其精美

但世俗世界的音乐不像书籍那样容易控制,且民间音乐自古以来便源远流长,教会默许了非圣咏的音乐在俗界继续存在。除了乡村和山区原有的民歌曲,不断兴起的城市出现了一些新的音乐形式,法国的游吟诗人(Troubadour)和德国的恋诗歌手(Minnesinger)成为代表性的音乐势力,他们以各自本地的语言演唱,这些音乐被称作“方言歌曲”,器乐伴奏可有可无,且通常手头有什么就用什么。作为一种娱乐形式,而非祷告和唱诵,这些音乐为贵族和骑士阶层所喜爱。在他们的圈子里,这些音乐也被整理、修饰和创作着。到了13、14世纪,以此为代表的“骑士音乐”发展起来。骑士文化是十字军东征和教会扩张的副产物,其后他们和贵族打成一片,融入到贵族阶层。在各个宫殿、城堡和府邸,骑士音乐大行其道。相比较于同时期的教会圣咏,骑士音乐有着固定的节拍、舞蹈性的律动(三拍子)、有器乐伴奏,歌词朗朗上口——最重要的,它是以本国语言演唱的,而不是像圣咏那样采用拉丁文!它们迅速成为几近文盲的贵族客厅里的音乐形式。

沃尔肯施泰因(Oswaldvoein,1377-1445)的作品是骑士音乐的典型代表。如果你手头恰好有一张他的唱片,可以通过CD封册看到其中使用的乐器,在那个年代,竖琴(Harp)还很简单,不能演奏今天的竖琴上那么多音。管风琴(an)则是小型化的,不像教堂的管风琴那么复杂(尽管当时的教堂管风琴也较为简单)和庞大,这些乐器都是为歌曲伴奏的,偶尔会有一些独立的小曲是器乐独奏和齐奏的形式,是室内乐的早期形式。借此机会我们对如下乐器略作介绍:

※沃尔肯施泰因的作品是骑士音乐的典型代表

竖笛(Recorder,德式拼法为Blockfl?te)起源于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都有广泛的应用。与长笛的横式吹法不同,竖笛是竖执吹奏的,它的音色醇厚甜美。早期的竖笛只能吹奏自然音级的音,所以表现力较受限制,但因其上手简单易学,在民间广泛流传。

※竖笛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都有广泛的应用

※标准的轮擦提琴,可以看到琴弦一侧的琴键

※中图,较为简单的轮擦提琴,但是仍然能清楚看到位于琴身中间的摩擦轮和琴身下方的手柄

※轮擦提琴细部,可以看到打开的琴键匣内部,以及用以摩擦发声的木轮

轮擦提琴(Vielle或Hurdy-Gurdy)的声音非常有特色,听起来带有明显的摩擦音。它的外形看起来像是小提琴一般,但不是用弓来拉奏,而是在琴的下端有一个木制的轮子撑着琴弦,连接着手柄,通过手柄摇动木轮旋转摩擦琴弦而发声,因为可以连续不停转动轮子,故可以获得连续的发声。典型的轮擦提琴的指板有品格,或是设计成更复杂的键盘式,这样减低了演奏难度,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按捺不同的品格获得相应的音高,而不必像指板无品的小提琴那样的乐器,还需要自己把握音高(试试就知道了,这难度非常大)。轮擦提琴有时还有辅助弦。辅助弦有两种,一种是不与木轮接触的,只是在演奏时增添共鸣;另一种是与木轮接触的,提供固定低音伴奏。按照音域不同,轮擦提琴也有不同的大小形制。这一乐器为游吟诗人和恋诗歌手所喜爱,在骑士音乐中成为常用乐器。

琉特琴(Lute)的外形与其说像吉他(严格地讲,吉他诞生的更晚,不论是不是真的像,应该反过来说),倒不如说是像琵琶。吉他的背板是平的,而琉特琴和琵琶后部都是曲面的,俗称“半梨形”,而且弦轴部位都是向后弯曲的,即与指板成角度(有的角度大至直角)。而琉特琴与吉他和琵琶都不同的是,琉特琴的琴弦中有几乎一半是所谓的同音辅弦——起共鸣和增大音量作用,典型的巴洛克琉特琴有11根琴弦,其中有5对同音弦。

※《晚餐会》,由洪特霍斯特所作。此为民间欢宴的风俗性描写,可见琉特琴在民间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骑士文化逐渐走向衰落,市民文化应运而起之后,事实上在音乐领域,骑士音乐已经与早期教会音乐完成了合流。随着管风琴在教堂音乐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以及复调音乐的出现,并在其后开始爆发式地发展,器乐曲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明确和越来越复杂。不论你是否能在你的唱片架上找到相应的曲目,有几种音乐体裁我们必须稍加介绍:

※甚至在教堂壁画上都可以见到琉特琴的身影,此为弹奏琉特琴的天使

前奏曲(Prelude)是最早的有确定形态的独立器乐曲。是从声乐曲前的短小序奏段落发展而来的,后来成为独立的器乐体裁。强调即兴式的风格,键盘乐器的前奏曲常有上上下下的跑动性的音阶,而琉特琴前奏曲则多半是分解和弦式的织体。早期的前奏曲都比较短,而且常置于其他形式的较大的器乐曲或声乐曲前演奏(虽然未必组合成套)。

独立的器乐曲在晚些时候发展出了里切卡尔(Ricercare)的形式,同样强调即兴性与自由自在的表达。随着音乐的发展,它越来越倾向于在其中加入模仿性的因素,即先出现一个旋律,然后用第二个(或者更多)声部对它进行模仿。在德国它被称作幻想曲(Phantasie),在这一时期这两个名称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里切卡尔可以是独奏曲,也可以是几样乐器在一起的重奏曲,后来的许多采用模仿手法的体裁都与它有着联系。这一名称一直到巴洛克晚期还有作曲家(如巴赫)在使用。

从早期音乐一直到巴洛克时期,许多体裁混乱的称谓显然与机械时代前不方便的交通大有关系。作曲家们都按当地习惯或自己的偏好随意应用某个体裁,或为自己的小曲信手拈来名字(曲体)。这种称谓的混乱有时也显示出某一体裁历史上的不同来源。这些情况也体现在坎佐纳(a)这样的形式中。开始它是指声乐曲(特别是法国的“尚松”[1]),或是独奏器乐曲(键盘乐器或琉特琴),后来指由尚松改编而来的器乐独奏或重奏曲。然而文艺复兴后期的具有对比性段落的较为复杂的坎佐纳却未必都源自尚松,这类坎佐纳内部通常具有丰富的形式变化,具有明显的段落性。后来的奏鸣曲套曲结构与此有着渊源。

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这段时间,后来被称作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的声乐复调音乐已臻于成熟和完善,并在帕莱斯特里纳手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独奏和重奏器乐曲也极大地发展起来。

在作了前面的种种介绍之后,我们将以几位作曲家为例,浮光掠影似的撷取这几百年间的具有特色的音乐片段。尽管如下作曲家都未必是各自擅长领域里翘楚级的人物(加布里埃利除外)。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拥有值得聆听的美妙音乐,我们不以技术标尺为圭臬,而是用心去感受那纯净明美的古乐韵味。约翰·道兰德(JohnDowland,1563-1626)是文艺复兴后期英国乐界最耀眼的明星。可惜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游**,英国皇室似乎始终对他不是很感兴趣,直到晚年他才获得应有的荣誉。事实上他的歌曲创作和琉特琴演奏很早就声名远扬,在他的同胞威廉·莎士比亚(eare,1564-1616,只比道兰德小一岁)声誉鹊起、笔耕不辍之时,道兰德也凭借数卷《歌曲或埃尔曲[2]集》、《旅人》、《亨利·诺埃尔先生的哀歌集》等作品为每一位音乐爱好者和城市乐师所推崇,在他身后,《朝觐者的慰藉》为他赢得了更高的荣耀。他的琉特琴艺术极为精湛,造诣深厚,相信他在其生活的年代有着频繁的独奏经历。只可惜他的纯器乐作品存世的不多,相当数量的是在别的作曲家的作品集中出现的改编曲。

※约翰·道兰德(JohnDowland,1563-1626)是文艺复兴后期英国乐界最耀眼的明星

※威廉·莎士比亚(eare,1564-1616)只比道兰德小一岁,在当时却拥有更为显赫的地位

道兰德的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那首《潸然泪下》(Lachrimae)了。作曲家在自己的不同歌、曲集中频繁引用这一旋律,几乎成为他的个人名片。最早的版本是一首帕凡[3]形式的纯器乐曲,后来加入歌词,成为琉特琴伴奏的歌曲形式,尚有加亚尔德[4]舞曲形式的琉特琴曲和坎索特[5]形式的重奏曲版本。这首曲子开始的音调有着下行的“落泪”动机,道兰德喜爱在音乐中加入象征性的文学意味。几年以后,他又完成7首帕凡舞曲,每一首都以原曲作为素材。虽然据考这首曲子的曲调另有来源:可能源自拉索斯[6]的一首经文歌,但在道兰德的不遗余力地写作下,这首歌几乎成为17世纪英国最有名的一首曲调。他同时代的作曲家和后来的作曲家频繁地引用这一旋律,独奏或重奏的器乐改编版有上百个之多。

※维奥尔琴(Viol)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泛使用的弓弦乐器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