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中国作品 > 第七讲 贝多芬上飞向宇宙的人类之声(第1页)

第七讲 贝多芬上飞向宇宙的人类之声(第1页)

第七讲贝多芬(上)——飞向宇宙的人类之声

贝多芬像他的老师海顿一样幸运,在生前即确立了他的地位,并且成为出版业的受益者。十六部弦乐四重奏成为海顿与莫扎特弦乐四重奏创作后最为匪夷所思的续写。他的后期的四重奏作品,有着内省的笔触、隐伏的结构、圣咏般的音响,以及各式各样的探索性语汇,指向未来,完美精湛。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星际探测器发射升空,携带包括贝多芬第十三号弦乐四重奏等音乐和声音,以及人类和地球各类信息的“金唱片”,作为地球人的宇宙名片,飞向宇宙深处。

※贝多芬的音乐随着『旅行者』号携带的『金唱片』飞向宇宙深处,向遥远的智慧生命传达着友好的信息,和人类最伟大的音乐(图为IC1805心形星云,距地球约7500光年)

※位于德国波恩的这座建筑是贝多芬的出生地,现已改造成为贝多芬故居供人参观

※贝多芬第一个正式的音乐老师涅弗(GottlobNeefe)为他打下了系统的基础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vahoven,1770-1827)毫无疑问是少数几位能够凭借其艺术创作闻名整个世界的巨匠。他的声名甚至超越歌德和达·芬奇,就连非洲贫民窟里的孩子都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他的音乐甚至被作为地球的名片发射向宇宙[1]。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标志着古典主义音乐最高的艺术成就,并且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指明了道路。他的音乐不但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灌注了斗争的勇气、意志、崇高的信念与全人类共同的理想。他被称为“乐圣”。

贝多芬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祖父是科隆选帝侯的宫廷乐长,可惜在贝多芬童年时代溘逝。父亲是男高音,母亲是宫廷御厨之女。既无显赫的家族背景,又无技艺精湛的音乐家庭传统。甚至名字中的“van”也非贵族封号,而是来自于祖籍荷兰的地理。他最初的粗浅音乐教育来自于歌手父亲,虽然贝多芬具有毫无疑问的巨大天赋,但他那位野心勃勃的唱诗班男高音父亲试图将其打造成第二个“神童莫扎特”的努力终告失败。

※青年贝多芬的肖像。他跟当时几乎所有有名望的音乐家都有过短暂的求教,这显示出他本人的勤奋努力,和他的不同赞助人对他的厚望

所幸贝多芬第一个正式的音乐老师涅弗(GottlobNeefe)为他打下了系统的基础,在他的引领下,贝多芬从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中获益良多。他曾非常短暂地跟莫扎特上过几节课,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忙于《唐·璜》的莫扎特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垂听贝多芬在给定主题上的钢琴即兴表演,随后轻描淡写地抛出了一句好歹算是鼓励性的评语:“请注意这位年轻人,日后他会令世界震惊。”虽然有音乐学家证明这一会面发生的地点绝非在维也纳,甚至可能完全子无虚有。但这句表面上称赞,事实上出自世故的外交辞令式的评语确实符合那位自小以神童著称,其时已名扬世界却不喜欢带学生的莫扎特的身份。

虽然传闻中对这位标新立异的学生诸多不满,但海顿毫无疑问是真正赏识并且躬亲教授他的慈父一样的师长。贝多芬也曾跟随申克(JohannSk)学习和声,并且师从阿尔布雷希茨伯格(JAlbrechtsberger)系统学习了一年的对位法。他甚至跟随萨列里上了几次声乐课。这显示出他本人的勤奋努力,和他的不同赞助人对他的厚望。

通常将贝多芬的创作归入四个时期。故乡波恩时代属于“前期”,随后至1802年是他的“早期”创作(音乐研究上的“第一阶段”,风格形成时期)。此后至1816年是“中期”(第二阶段,风格成熟时期),随后是他的“晚期”创作(第三阶段)。在他“早期”阶段伊始,耳疾就严重困扰着他,他甚至一度打算自杀,并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德遗书》(Heiligeament)。但他以如同在他许多音乐中表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继续从事创作。他被怀疑为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者,却在作品中和外在的性格中表达出积极、主动的乐观精神。

贝多芬像他的老师海顿一样幸运,在生前即确立了他的地位,并且成为出版业的受益者。他们的处境都比莫扎特要好得多。从大型作品看,贝多芬显然不如海顿和莫扎特那样丰产,他只有9部交响曲问世,但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钢琴文献中的《新约全书》[2])和16首弦乐四重奏却是既大又“重”的巨著。如果细查他的作品目录,更会发现数以百计的室内乐作品,林林总总……如果某日在天堂里喝酒撮饭叙旧,贝多芬怀揣的作品清单在那两位前辈面前,也丝毫不会令他感到脸红。更何况贝多芬的严谨和不断改动手稿的作风,令他的产出显示出慢工细活式的特征。

※艺术家的赞助人罗布科维茨(JosephLobkowitz),贝多芬作品18号的六部四重奏即献与他

※颇具才情的福斯特(EmanuelAloysF?rster),近年的研究表明贝多芬的早期四重奏受福斯特的影响甚至超越海顿

16首弦乐四重奏(加之op。133的“大赋格曲”)成为海顿与莫扎特弦乐四重奏创作后最为匪夷所思的续写。甚至如果没有这些四重奏作品传世的话,海顿和莫扎特的那些弦乐四重奏将会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作品18号的6首四重奏献与罗布科维茨(JosephLobkowitz)侯爵,是贝多芬最初的弦乐四重奏作品。这组四重奏完成于1798-1800年间。在此期间,贝多芬经常流连于李希诺夫斯基亲王的周末音乐会,在此可以听到海顿、莫扎特的和当时流行于欧洲宫廷的各类时髦曲目。其中有颇具才情的福斯特(EmanuelAloysF?rster,1748-1823)的四重奏作品,在亲王府邸的音乐会上非常受欢迎。许多近年的研究表明,贝多芬的早期四重奏受福斯特的影响甚至超越海顿。

※李希诺夫斯基(CarlAlois,FürstvonLiowsky-Woschütz,1761-1814):普鲁士亲王,艺术活动的热心赞助人,与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有过深厚的友谊

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曾给予了贝多芬很多慷慨而无私的帮助,包括在他闯**维也纳之初,谋得正式职位前,提供给贝多芬一笔每年600弗洛林[3]的固定赞助。这是一笔相当丰厚的支持,功成名就时莫扎特在帝国宫廷的年俸不过800弗洛林。而当时的贝多芬一文不名,亲王明显看好这位青年才俊,大力扶持。贝多芬对他心存感激,称之为“我最忠诚的朋友之一,我艺术事业的支持者”,并将包括第二交响曲和“悲怆”钢琴奏鸣曲等6首作品题赠与他。李希诺夫斯基慷慨的资助一直持续了6年,直到有一天,亲王以半强迫的方式要求贝多芬为法国官员演奏音乐(当时维也纳已被拿破仑所染指),遭到了贝多芬愤怒地拒绝(也许出自对官员的反感,或者对“入侵者”的蔑视),其后,这位余怒未尽的青年将亲王的胸像摔得粉碎……

Op。18中最先完成的是第三D大调弦乐四重奏,带有更多的柔媚和流畅的音调,第四乐章则太过无忧无虑,甚至有点傻里傻气。F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op。18,no。1)则是第二首,第二乐章具有贝多芬早期作品中罕有的感情深度和悲剧性气质。这个D小调的乐章标记为“亲切而热情的柔板”,一个不太可靠的故事是说一个朋友听到这个乐章后,认为这是恋人告别的情景,贝多芬立即纠正说:“这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葬!”这个长达9分钟的乐章仍然有许多深情委婉的部分。第三乐章是谐谑曲,一扫前面乐章的抑郁。第一段带有活跃的气质,除了速度更快,与以往的小步舞曲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类似“三声中部”的中段真正显示出谐谑曲的特征,以低音弦乐声部粗鲁的上下八度拉奏引入,然后这样的音型成为低音伴奏,小提琴上奏出一连串快速密集的音符。第三段的结束仓促而又果断。第四乐章快板则带有海顿的印记。

C小调第四弦乐四重奏(op。18,no。4)是6首中最晚完成的,也是其中最严肃、最富艺术价值的一首。第一乐章开始就带给人尘世闪影的感觉,弦乐从低音区逐渐上升到高音区,随后强有力的断奏带有命运的力量。接着美妙的音调没有让阴云持续良久,浓郁和恬美的旋律在高音区流淌着。第二乐章是一首谐谑曲,但在速度上更接近小步舞曲,主题小心翼翼而略带俏皮地以对位织体展开,很难说这种手法是来自于海顿,或是别的作曲家,但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中这样的笔触确实比比皆是。这个乐章每个段落都以较为严格的对位式展开,特别是中段,更加精致和戏谑。如果把这一乐章看做小步舞曲(你完全有理由这么做,因为事实上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速度比前一乐章谐谑曲还要快),那么这部作品事实上拥有两首小步舞曲。

※拉祖莫夫斯基亲王是贝多芬另一位赞助人罗布科维茨的姻亲,贝多芬将op。59的三部四重奏题献与他

第三乐章仍然是一首无法舞蹈用的小步舞曲,规则出现的弱拍重音(反重音)似的旋律一直在抽搐中行进。三声中部虽然转入大调,但也并不令人感到轻松多少,急速的震音伴奏音型加剧了烦恼。回旋曲的第四乐章以动力型的急促音调开场(回旋主题,C小调),并且在以后每次出现时都更为低沉和粗暴。而两个对比性主题都以大调呈现,第二主题音调优美,带有如胶似漆式的织体;第三主题,以音区快速变换上升的短小引子开始,仿佛是乡村舞蹈一般,兴高采烈。两个大调的对比性主题在C小调回旋主题一次次暴躁的再现中间愈发显得明朗愉悦。谢天谢地,乐章最后结束在C大调上。

※演奏俄罗斯图尔班琴的民间乐手。拉祖莫夫斯基当时便以演奏图尔班琴而闻名

Op。59的3首四重奏创作于1806年,题献与拉祖莫夫斯基亲王[4]。他是贝多芬另一位赞助人罗布科维茨的姻亲,贝多芬曾将他的第一组6首四重奏题献与罗布科维茨。作品59号这3首四重奏完成于贝多芬36岁时,表明贝多芬的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在这个年纪,莫扎特已经完成了那些令他永垂不朽的作品,并且溘然离世了,如果贝多芬的生命也截至此时,他可能拿不出多少令他自豪的作品,但贝多芬相对来讲的大器晚成不仅仅是个人因素,它说明整个古典主义时期,乃至西方音乐(特别是主调音乐)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技术无比精细复杂的时代,作曲家要花费更长时间去学习和掌握艰深的作曲技法。

※1808年拉祖莫夫斯基亲王府组建了一支一流的弦乐四重奏团,以首席小提琴家伊格纳茨·舒彭齐格为核心。这位小提琴家年轻时颇为俊美,后来日渐发福,其手指肥硕得已经不能演奏小提琴。这幅漫画被设计成通过一根细线拉动来使舒彭齐格变胖或是恢复苗条身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