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的基本概念以及主要形式 > 第十四讲 柴科夫斯基色彩与抒情浪漫主义的再续(第2页)

第十四讲 柴科夫斯基色彩与抒情浪漫主义的再续(第2页)

除了第二乐章采用民歌主题外,这部作品在其他地方更像是德奥作曲家的作品,甚至贝多芬都比他引用的民歌主题要多(在贝多芬的3首“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op。59中,引用两首乌克兰主题旋律)。尽管在西方作曲家看来,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或多或少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色和倾向,但在“强力集团”的作曲家看来,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折中主义者,或者是毫无立场的“世界主义者”,并因此鄙视和疏远了他。

抛开他当时在国内的同僚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谈,柴科夫斯基在这部作品中创造了如此完美的形式,以至于他此后再也未能达到这一高度。而这部作品是俄罗斯音乐创作中,第一首引起西方关注的重要的室内乐作品,它被视为鲍罗丁(那些惊人的室内乐创作)之前俄罗斯第一首最伟大的弦乐四重奏作品。

C大调弦乐小夜曲(op。48)是柴科夫斯基41岁时完成的作品,乐队编制为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虽然首演时(1882)柴科夫斯基可能要求尽可能大的乐队和每个声部有尽可能多的人数。但相当多现代录音都改为小型化的编制,可以获得更为精致的效果。柴科夫斯基在这里努力效法莫扎特的风格,并试图采用“小奏鸣曲”(Sonatina)的结构。第一乐章以行板的速度进入,带有庄重肃穆的古典美,和声极其精湛,这一序奏长达两分钟(36小节),随后一个梦幻的舞会般的旋律出现(第一主题),其后的延展和旋转越来越热烈……这股热情还未消退,又开始了一个新的主题,带有跳音的持续不断的16分音符(第一小提琴与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富于韵律的拨奏,强调了这一主题的舞蹈性,但是极快的速度又令人目不暇给,随后不断穿梭的卡农式的织体将音乐带入头晕目眩的欢动中……

※C大调弦乐小夜曲努力效法莫扎特的风格,第一乐章有着梦幻的舞会般的旋律,不断延展和旋转越来越热烈……(画作为《昂巴萨德尔音乐咖啡座》)

第二乐章是一首优雅风情的圆舞曲。主题旋律悠长而优美,富于韵味,极其雅致,仿佛是醉眼蒙獘的舞会的印象,但整体的曲式安排更像是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欣喜和礼赞。主题旋律意犹未尽之时,由小提琴(8分音符的跳音)引入另外一段飘**在高音区的更为轻盈舒美的旋律,在一个自由延长音上,似乎空气也凝固了,美得令人心醉……这部作品中的这个最短的乐章(约长四分钟)却是最经常上演的部分,频繁地单独在音乐会上出现。如果没有时间欣赏整部作品,请至少听听这首《圆舞曲》,并借此了解柴科夫斯基无可比拟的旋律天赋。

※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二乐章是一首优雅风情的圆舞曲,主题旋律悠长而优美,富于韵味,极其雅致,仿佛是醉眼蒙胧的舞会的印象。图为《加莱特磨坊的舞会》

第三乐章“哀伤的小广板”,一个从低音区缓缓升起的旋律,带有典型的斯拉夫式的深沉和忧郁,也带有柴科夫斯基典型的笔触,随后的进行逐渐变得越来越激动和明朗,哀伤似乎褪去。拨奏之下进入新的段落,明媚的抒情流淌而出,在其后交织的声音中变得越来越水乳交融,和声是如此富于色彩和魅力,仿佛是歌剧中的爱情场景,浓墨重彩的笔触带有鲜明的戏剧性和画面感,最后却又回到哀伤的基调。

第四乐章带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行板的序奏引用了民歌《在绿茵的牧场》(伏尔加马车夫的调子),庄严而深情,音调是明快愉悦的。接着是一段俄罗斯舞蹈音乐《在青苹果树下》的引入(第一主题),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乐队立即展开复调式的交织和叠置,随即旋律交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上方3个声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以连续的8分音符拨奏,模仿俄罗斯民间的三角琴[4],整个音响变得立体感极强。在持续的拨奏背景下,大提琴以它恬美的中高音区奏出一段宽广抒情的旋律(第二主题),小提琴接过旋律,越来越轻盈和甜蜜地咏唱……这一主题是柴科夫斯基自创的,以形成与舞蹈性的第一主题的对比。随后的发展部中,第一主题的发展精彩绝伦,动力性的复调织体令人眼花缭乱。尾声前又出现第一乐章庄重肃穆的引子,缓缓地滑向……等一下,柴科夫斯基没有以这种方式结束,是的,那听起来有点做作。而这里是压抑不住的活力和淳朴、乐观的俄罗斯风。《在青苹果树下》的旋律兴高采烈地奔向舞蹈性的尾声,蹦蹦跳跳地结束尾音。终于,一出喜剧落幕。像这样的“喜剧”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非常罕见,尽管他是以这部作品在向莫扎特致敬,但听起来更像是格林卡。当然,无论如何这里还有柴科夫斯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他对于舞蹈性(特别是3拍子)的偏好以及富有趣味的复调。最重要的是,包含其中的饱满的情感,这是浪漫主义后期室内乐创作的经典之作。

※俄罗斯富于特色的三角琴(图最右边的乐器),柴科夫斯基在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四乐章以连续的八分音符拨奏模仿三角琴的声音,颇具效果

柴科夫斯基曾经打算把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题赠与尼古拉·鲁宾什坦,但鲁宾什坦的反应出人意料的冷淡,甚至斥其粗俗、凌乱,而拒绝演奏(于是柴科夫斯基将其改赠汉斯·冯·彪罗)。在他(和他的音乐)与鲁宾什坦的关系中,这样的例子并非绝无仅有,这令柴科夫斯基非常苦恼。但他与鲁宾什坦的友谊始终未减弱,并一生都视其如师长。A小调钢琴三重奏(op。60)便是在鲁宾什坦去世后为纪念这位老朋友而作,是年柴科夫斯基42岁。作品标题有如下的文字:“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共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悲歌”开始的主题便将人的心紧紧抓住,大提琴浑厚而饱满的旋律,郁结的热情和悲切,直抒胸臆而又保持着克制,小提琴接过旋律,气氛越来越炙热,随后大提琴和小提琴交织缠绕在一起,情绪越发高亢,接着主题以钢琴厚实的和弦音行进着,情绪变得悲恸,小提琴以婉转而断续的乐句跟进,大提琴上上下下摇摆的音型仿佛浊浪起伏,增添了阴郁的气氛。接着旋律时而破碎,时而隐藏在中间,时而泣不成声……在钢琴的渐强的和弦音中,悲恸的释放和情绪的郁积到达顶点,似乎一切都要在这声音中走向结束,或者升华……出其不意地,钢琴上开始一段新的音乐(第二主题),这一旋律由两个部分组成,开始的部分是整齐的和弦进行,仿佛圣咏一般,后半部分是线条明确的旋律,带有儿童般的纯真和爽朗。小提琴也热情地奏出这个主题,随后钢琴开始诗意的歌唱(第二主题的变形)……整个乐章具有超常的容量,演奏需要将近22分钟,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悲切的情绪基调。这部作品若干年后启发了拉赫马尼诺夫创作出同样悲悯气质的《悲歌三重奏》。

※柴科夫斯基后来将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转而题赠彪罗

※柴科夫斯基一生都视鲁宾什坦如师长。A小调钢琴三重奏是在鲁宾什坦去世后而作。图为尼古拉·鲁宾什坦的墓碑像

许多年前,柴科夫斯基和鲁宾什坦一起去乡下郊游,那里的农民为他们表演歌舞,令人印象深刻。鲁宾什坦逝世后,为了纪念他,柴科夫斯基根据回忆作出旋律,第二乐章便是以这一主题而作的庞大的变奏曲,一共包含11段变奏和尾声。主题朴素而蕴涵感情,后面的变奏每一段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明显的段落标记。有舞曲式的变形,有兴奋的赋格曲,有悲悯的行板段……最后是葬礼进行曲,在沉重肃穆的乐声中,送走了老朋友,并寄托着哀思。

※1890年柴科夫斯基在佛罗伦萨的短暂停留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标题为『佛罗伦萨的回忆』的D小调六重奏诞生于其后

柴科夫斯基青年时代(25岁)的一首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单乐章,内部可看做3个部分组成,连续不间断演奏)也值得一提,其中蕴涵着深沉的俄罗斯语调,主题同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的民歌主题一道来自于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乡下的耳闻(一位园丁所唱的民歌),其他乐章的手稿据信被不满意的作曲家本人销毁,因此只保留了这一乐章。柴科夫斯基尚有一首D小调六重奏(op。70,为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与两把大提琴而作),标题为“佛罗伦萨的回忆”(SouvenirdeFlorence)。1890年柴科夫斯基在意大利访问和旅行时,在佛罗伦萨的短暂停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写下这首四重奏,经不断修改,于两年后发表。这首六重奏可以媲美门德尔松的“意大利”交响曲,虽然没有那种年轻的气质和丰富的色彩,但音调上更加意大利化,浓重的笔触,印象上却不局限于小城佛罗伦萨,第四乐章如同西西里的舞蹈般热烈而喧嚣,第三乐章似有拿波里的色调,第一乐章完全不是音画式的,更像是命运与心灵的探讨,第二乐章则具有尤其优美的旋律。

※『佛罗伦萨的回忆』六重奏音调上带有意大利气质,笔触浓重。图中水域为科莫湖(o)

※位于圣彼得堡提赫文公墓的柴科夫斯基墓像

柴科夫斯基的“断袖之癖”事实上一直影响着他人生的每个环节,包括他失败的婚姻和此后的离群寡居,以及他离奇的死亡。有关于此的消息和记载经常是前后矛盾、语焉不详的,众说纷纭,真相也许永远不得而知。但与音乐有关的是:这一在当时尚为人所不齿的癖好,造成了柴科夫斯基后天的性格缺陷——孤僻、自卑、敏感、忧郁,以及伴随其一生的悲剧性。事实上,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一生的悲剧性。因此他的作品中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感触,他的天赋才会被打磨得如此犀利和灵性。那些感天动地的悲歌,那些如泣如诉的哀叹,那些只有在梦中和天堂才能听到的美得令人心碎的抒情调……无不是他心灵的深刻体验。

[1]尼古拉·鲁宾什坦(Nikoryevistein,1835-1881):俄罗斯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与作曲家,为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什坦的弟弟。1866年创办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作为一名钢琴家,他在世时的名声要大于他的哥哥,演奏风格也颇为不同。

[2]安东·鲁宾什坦(Antorevistein,1829-1894):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与作曲家。创办了俄罗斯第一家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作为一名钢琴家,他的演绎充满热情,富于诗意,强调歌唱性的表达,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奠基人。

[3]歌词唱道:“凡尼亚坐在长椅上,抽着烟斗……”(СиделВанянадиване,курилтрубкустабаком),讲述对爱人的思念。

[4]又音译作“巴拉莱卡”{балалайка,[英]balalaika},一种弹拨乐器,琴身呈三角形,四弦至六弦,是俄罗斯最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既可为歌曲和舞蹈伴奏,又可独奏。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