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的基本概念以及主要形式 > 第十讲 舒曼 门德尔松梦幻与色彩浪漫主义的精髓(第2页)

第十讲 舒曼 门德尔松梦幻与色彩浪漫主义的精髓(第2页)

门德尔松的室内乐作品不如交响作品那么色彩斑斓,一方面因为室内乐的寥寥数样乐器无法与庞大管弦乐队丰富的音色媲美;另一方面演奏空间的不同也使得室内乐追求一种干净、清晰的音色表达,而无法使整体音响如在交响乐中那样笼罩在丰富的混响中。他的重要的室内乐作品有6首四重奏,两首五重奏,一首经典的八重奏,一首钢琴与弦乐六重奏,两首钢琴三重奏,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两首大提琴奏鸣曲……

※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堪称典范之作,实际上是为两个四重奏组合而作。这部八重奏是他16岁时的作品。图为八重奏的手稿

※门德尔松年少时在莱比锡求学期间的住所

那首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op。20)堪称典范之作,实际上是为两个四重奏组合而作。在这部作品中,优美的旋律、精致的结构与完美的曲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浪漫主义时期甚至整个室内乐作品领域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作品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中庸的快板,由小提琴奏出一个朝气蓬勃的主题,随后大提琴上做动机模仿,小提琴上辅以断奏式的强音(这一动机及其变形在其后频繁出现)。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和中提琴轻轻哼唱,曲调柔美轻快。发展部极为精彩,展现了八重奏这一形式所可能蕴涵的丰富细节和复杂的结构,卡农式缠绕的两把小提琴,起起伏伏的、层层叠叠的声部,鳞次栉比的对位织体……再现部的尾声庞大而精致,毫不慌张地层层推进。在结束前,门德尔松让小提琴再度柔美地歌唱,并以此拉入收束。

第二乐章行板,开始的气氛阴郁忧愁,逐渐转向深情的倾诉,曲调带有天使的灵光,其后曲调又限于阴郁,整个行板乐章都在这两种情绪间摇摆不定,以至于结尾以两个并置的和弦音收束:C小调主和弦后是C大调主和弦——不过这两个和弦音音量极弱,几乎难以听到,结果你还是难以确定到底落在了哪个音上。在门德尔松作品中,不同的性格,或是矛盾冲突,总是被他修饰得绝对平衡,似乎永远是势均力敌、平分秋色。

第三乐章谐谑曲,在其他声部(一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的跳音,大提琴的拨奏)密集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奏出带有装饰音型的颇具性格的主题,仿佛是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那种土耳其风格曲,其后的快速下行音群(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的快速16分音符跳音)让人联想到他其后的作品《仲夏夜之梦》中代表精灵的那些快速密集的音符……这一乐章都在这种喧嚣的气氛中进行,即使是新的旋律和元素也在这种吵吵闹闹中出现和叠置,每个声部都异常忙碌。门德尔松将这些错综复杂的声部修剪得一个毛刺也没有,仍然是那么有条不紊和精致。

※门德尔松在这部八重奏中实现了室内乐的交响化结构,为八重奏这一形式留下了非凡的音调

第四乐章开始便是激动人心的复调段落,从低音区大提琴开始(连续的8分音符,急板速度),其他声部依次进入,逐步上升的音型好似不停旋转的舞蹈,头晕目眩中带有欣悦和快慰,中间的部分声部交错更为密集,似乎能听到谐谑曲的回响。这一乐章的不同主题和衍生旋律也不顾一切地兴奋地奔跑着、叠置和并行,最后汇集成为欢乐的强奏尾音。门德尔松在这首八重奏中实现了室内乐的交响化结构,精彩而富有逻辑的手笔,为八重奏这一形式留下了非凡的音调。他17岁时就完成了《仲夏夜之梦》,而这首八重奏是他16岁时的作品,完全是天才的笔触。

※门德尔松的姐姐芬尼,从小也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并在钢琴演奏方面颇有造诣

门德尔松在其37岁时,健康已有不祥的征兆,次年5月,他的姐姐的去世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他的健康迅速恶化,10月突发中风,11月便离世。F小调四重奏(op。80,1847)便是这一年的作品。第一乐章以极富戏剧性的疾风骤雨开始,小提琴上奏出严肃而哀伤的旋律,然后又被卷入到了起伏不定的风浪之中;随后音乐转入大调,这一本来甜美的旋律却在不停的扰动和快速的进行中飘摇不稳,丝毫没有带给人慰藉和愉悦,反倒像是对往日那些甜蜜时刻的追忆,历历在目,却又无法抓住,转瞬即逝,无奈地由其从眼前滑走。其后反复出现执拗的,带有浮点音符的二音型,似是不甘心的哀叹,又像是对于命运的质问……不得其解,温柔的旋律试图安慰心灵,但是阴云再起……尾声前速度变为急板,不可抗拒力量的滚滚而来,哀伤和痛楚还来不及感触便被纷至沓来的音符淹没、卷走,只剩下无助的呼喊和庄严的回响。

※F小调四重奏第二乐章笼罩在不安的氛围中,三声中部飘过死神的身影

第二乐章仍然是快速乐章,延续着第一乐章的情绪基调,一开始是愁云惨雾的动**不定的音符,带有半音的紧张音调。与第一乐章比这里似乎缺少了些力气,也没有那般的喋喋不休……但很快这一感觉即被颠覆,随即弦乐全奏咄咄逼人的动力性音调,不时就卷起一堆惊恐不定的音符汹涌而至。“三声中部”的出现表明这一乐章在结构上仍然是“谐谑曲”,大提琴低音区奏出一个固执而无情的音调,带有点点怪异的兴奋,似乎是死神的风琴嗡嗡奏响,拿着镰刀披着斗篷的家伙和骷髅一起迈着碎步幽幽而来,或是在鬼火旁跳着小步舞(是的,放慢点速度的话,这一乐章的节奏就是小步舞曲)。而高音区的弦乐则奏出一个似乎与此毫不相干的旋律。带有些淡然,带有些无助的神色,似乎一切都命该注定,任由落叶飘摇……至少,在麻木中尚可小憩,但随后乐章开始的旋律无情地紧跟而至,一切又被卷入洪流。

※门德尔松的妻子塞西莉(CecileCharlotteSophiaJeanrenaud),他们育有三子二女

第三乐章柔板,尽管旋律优美动听,但其他声部的音型和整体的气氛沉重而压抑,几乎令人透不过气,主题每次努力上升后,都没有预期中的感情爆发,而是小心翼翼地,以点画式的音型又逐渐滑向沉寂。随后倒是有一些郁结于胸的哭诉,但也总是被断奏打断,或是又逐渐陷入隐含不安和哀愁的伴奏包围……结尾之前,才逐渐获得了松弛,小提琴以清越的音调化入空气。

※D小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第四乐章开始便是兴奋和戏谑,舞蹈性的节奏,每一次主部主题出现都越来越快,越来越炽热,你甚至可以想象吉普赛女郎旋转的舞裙

第四乐章的主题以切分音摇曳而出,乐句后面的装饰音(颤音)似乎是这阴郁的水流中的暗色的漩涡和浪花。随后出现一个逐渐向上的旋律,带有一丝温暖和慰藉,但对位式的织体干扰了这一音调,并时刻准备将它拖入泥潭。发展部极为精彩,这里时时可闻生与死的搏斗,心灵与生命时而爆发出强有力的清晰呼喊,绝望和哀愁的阴云也时时占据上风,贪婪地吞噬着每一个优美的音符,将它们打碎,拖入深不可测的水流。尾声前的小提琴慷慨激昂地表达着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心中的希望,但却热烈而悲壮地走向结束。这首F小调四重奏是在他中风前一个月才完成的,距离他去世也只有两个月时间,它是门德尔松四重奏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一笔。

※门德尔松的曲式结构的完美堪比莫扎特,音乐永远是如此的平衡、素雅、克制

※门德尔松胸像

门德尔松的两首钢琴三重奏也是室内乐文献中的重头戏,其中D小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op。49)完成于他30岁的时候。这首三重奏被舒曼誉为贝多芬后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甚至比他6年后创作的第二钢琴三重奏更为人所推崇。第一乐章开始大提琴上饱满而略带哀伤的音调是如此深情和优美,门德尔松的旋律天赋常常使主题本身便足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想想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一乐章也带有辉煌的技巧展示,显示出作曲家对于每一样乐器都完全熟悉,驾轻就熟的功力,行云流水的钢琴部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常常制造出交响化的恢弘音响或是戏剧化的效果。第二乐章开始仿佛是《无词歌》的一曲,由钢琴独奏呈现,织体化的伴奏,似乎来到了星光点点的湖面,随后大提琴与小提琴接入,微风拂面,暖意融融。第二主题仍然先由钢琴陈述,可以看做第一主题的倒影,音乐更加细腻和耽于幻想……谐谑曲(第三乐章)是诗意盎然的遣兴曲,小提琴挥洒出蜜蜂那般飞来飞去的音型,“回旋曲式”带来令人目不暇给的美妙旋律。第四乐章开始钢琴上摇头晃脑的旋律(主部主题)虽然是在小调上,但丝毫不带给人忧伤或是沉痛的感觉,而是带有一丝兴奋和戏谑,舞蹈性的节奏更增添了其后热烈的发展的可能性。同样是回旋曲式,每一次主部主题出现都越来越快,越来越炽热(可以想象吉普赛女郎旋转的舞裙),与和缓温柔的插部形成对比。主部最后一次出现时两个插部也先后呈现,最后在快乐热烈的气氛中兴高采烈地结束。

门德尔松青年时代的D大调钢琴六重奏(op。110,为钢琴与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而作)在他生前并未演奏过,所以出版编号也非常靠后,这部作品有4个乐章,演奏时长30分钟。虽然是他青年时代作品,但表现出的稳健笔触和精致的结构同他成熟时期的作品并无大的区别,特别是其中的美妙旋律,每个乐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不要错过这部精彩之作。作于1845年(36岁)的降B大调第二弦乐五重奏(op。87)也是一部作者生前未出版的作品,也许门德尔松觉得它还不够完美,但这部作品深刻的笔触与宏大的结构使得它常常与贝多芬的五重奏作品相提并论。门德尔松尚有3首小提琴奏鸣曲和两首大提琴奏鸣曲,后者更值得细细品味。事实上,他的随便一部作品拈出,都可大书特书一笔,甚至少年时代那些也许稍显稚嫩的作品,都无一例外拥有极其优美的旋律。他的天赋随处流淌,出神入化。

※门德尔松油画像

较之舒曼及同时代其他作曲家而言,门德尔松的创作在技术上较为保守,曲式结构的完美堪比莫扎特,音乐则常常缺乏舒曼那样的热情,永远是如此的平衡、素雅、克制。他在精神上与勃拉姆斯更为接近,他们都身处浪漫主义时期,却永远在仰望古典时期那座辉煌的大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