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的概念及分类 > 第十一讲 勃拉姆斯上望向古典时代的浪漫主义大师(第2页)

第十一讲 勃拉姆斯上望向古典时代的浪漫主义大师(第2页)

海顿创立了弦乐四重奏,而莫扎特不满足于此,事实上,他的弦乐重奏中,最具艺术价值的作品是他的弦乐五重奏,而勃拉姆斯则对六重奏更为钟情,采用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两把大提琴的形式。细致的声部划分和繁复的声音线条,似乎是交响乐创作前的小型化预演。降B大调弦乐六重奏(op。18)还保留着青年时代的热情和阳光。第一乐章以甜美的旋律开始,先是低音区(以两把大提琴为主),然后成为弦乐全奏。旋律本身非常富于歌唱性,精心安排的和声、温暖的音色,听起来就像人声重唱一般。乐章中间有许多节奏交错和转调,充分发掘了六重奏形式的表现力。第二乐章是一首变奏曲,主题是纯粹的德意志式的旋律,带有民歌的质朴和深沉的思索,第一变奏便带有宿命式的音调,主题被分解为和弦织体,在各个提琴声部交替辗转……第三变奏大提琴在低音区以密集的音型来回滚动着,像隆隆的雷声忽远忽近,其他声部奏点描式的和声和短小的动机,阴郁的气氛、不祥的低音,其后的变奏又转入甜美的合奏……结尾前的静谧带给人心灵的休憩。谐谑曲(第三乐章)的主题与德国民歌有着密切的联系,织体简洁,轻盈诙谐,其后的呈现更加复杂和厚密。三声中部似乎一下来到了乡村婚礼的欢宴,热烈而喧嚣,欢快的节奏一曲未毕,另一曲又奏响。第四乐章主题本身令人很容易想起(勃拉姆斯10年后创作的)《海顿主题变奏曲》式的音调,这一主题在其后的复调式发展预示着勃拉姆斯全盛时期无比精湛的技术。

※勃拉姆斯更偏爱弦乐六重奏这一形式,其细致的声部划分和繁复的声音线条,似乎是交响乐创作前的小型化预演

在勃拉姆斯的感情世界,克拉拉的位置无人可及,但自从舒曼去世,勃拉姆斯便刻意掩饰和冰冻起自己的这份爱慕。他试着去重新生活,试着新的创作、演出,交往新的朋友。在一次旅行时,他结识了女歌手阿嘉德(AgathevonSiebold),他们的关系迅速升温,不知道是勃拉姆斯对艺术歌曲这一形式的喜爱加速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还是对阿嘉德的恋慕让他对歌曲更加着迷……他们交换了戒指,达成了婚约,但不知什么原因,勃拉姆斯在最后一刻放弃了。数年后完成的G大调六重奏(op。36)成了这段感情的回声。

※若不是勃拉姆斯创作的那些可亲可爱的艺术歌曲,完全可以把他归入到古典主义的范畴,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最优美的旋律也完全归于平衡和克制

在勃拉姆斯的字谜游戏中,第一乐章的主题似乎取自两个人的名字,在阴晴不定的色调中延伸着。第二主题是温暖愉悦的旋律,连德勒舞曲似的节奏,其后分裂的动机在各个声部此起彼伏地哼鸣——会心的微笑。发展部运用了复杂的复调技法,却不似贝多芬后期奏鸣曲那般晦涩和强有力的结构表述,这里仍然处处是甜蜜的回响。乐章结束前小提琴奏出三次由阿嘉德的名字转化为音名的音型[3]。谐谑曲的主题尖酸忧郁,三声中部似乎又变换到了热烈喧嚣的舞会场面,但速度是如此令人目眩,本该在两端的谐谑性因素在这里出现了。第三乐章变奏曲,虽然充满了半音化的音响和晦暗的色调,有明显的技术探索和铺陈,但结尾前诚挚的唱咏仍然为这一乐章带来了温暖的和风。第四乐章似乎是这首六重奏的“第二谐谑曲”,无论是第一主题的躁动和闪烁,还是第二主题的明确的舞蹈性,都展现出谐谑曲式的特征。其后目不暇接的发展显示出勃拉姆斯运用这一形式的得心应手,尾声前的再现进入急速的变化,偶尔似乎闪现出吉普赛的舞蹈场面,最后以几乎令人无法呼吸的速度兴高采烈地奔向结束。

※络腮胡子的勃拉姆斯更像是一位大学教授

这不仅仅是在表现爱情,而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青年眼中的世界,但你又能强烈感受到这是对于爱情的礼赞。而起笔于舒曼投入莱茵河那年(1856)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op。60)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在勃拉姆斯对朋友的描述中,此曲带有维特式的痛苦和自我毁灭,他反复强调那幅绝望的形象。早在他刚完成第一乐章给朋友听时,他便抛出自虐式的解释:“对于一个毫无出路的人而言,请想象他将开枪自杀。”你很难说这只是青年人的过激言论。因为当这部作品终于完稿之时(是年勃拉姆斯41岁),他给出版商出了道难题,勃拉姆斯在信中说:“你必须在封面上采用这样一幅图画:一个人头和一把对准它的手枪。这样就可以了解音乐中的观念!”

※在C小调钢琴四重奏完稿之时,勃拉姆斯要求出版商在乐谱封面加上一只手枪的图案:『……一个人头和一把对准它的手枪。这样就可以了解音乐中的观念!』

这首“维特四重奏”用了20年时间写就,是勃拉姆斯最为难产,最耗心血的室内乐作品(只有耗时长达22年的第一交响曲能与之相比)。这是他对于舒曼和克拉拉,和对于自己的爱情与生活总的描述。第一乐章开始的主题一唱三叹,带有悲剧性的基调,这一句式(特别是休止的间隔性出现带来的呜咽的效果)在勃拉姆斯作品中非常典型(听一下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小快板乐章开始的主题吧),绝望的步履,哀叹和啜泣。上帝的光也照不到这里,凡尘的叹息。谐谑曲(第二乐章)仿佛是人生种种场景的快闪,忧愁、悸动、孤独、哀思快速交替着闪现,也有片刻的甜美,但很快就消散在阴郁的奔流中。只有第三乐章,才有心灵的安宁与慰藉。大提琴在高音区奏出的主题,温柔之下仍然透出饱含的热情,然后是小提琴更为动情地表述……整个乐章似乎是那些美好,但久远的记忆,笼罩在朦胧的氛围中,满是心的交融(小提琴与大提琴),缠绵悱恻。

第四乐章的主题似乎与贝多芬的“命运”主题(开始音型相似)有着模糊的联系。是的,它们甚至同是C小调的,勃拉姆斯在暗示着不可抗拒的命运?主题后半部分动力性的呈示加剧了悲剧性的力量。第一主题的小尾声中钢琴的下行分解和弦音型,在温柔歌唱的第二主题中成为叠加性的声部,发展部将第一主题抛进暴风雨夜的惊涛骇浪中,惊恐、无助、悲郁交织在一起。随后的再现部,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的小尾声中钢琴的下行分解和弦音型获得了动力性的再次发展,逐渐转入明媚的C大调,在小提琴与钢琴流动的音调中化入梦境,完美收束。终于可以长吁口气,我们都听到了,勃拉姆斯给这一悲剧性的作品安排了一个“化蝶”般的尾声,你很难把勃拉姆斯确切地归类,他是古典主义的酒瓶装着浪漫主义的酒。他像贝多芬一样,人世间不能给予他的,他便在音乐中创造。

当勃拉姆斯完成了一首F小调弦乐五重奏后,先是把它改编为双钢琴奏鸣曲,稍后又改编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F小调钢琴五重奏(op。34,可以看做钢琴和弦乐四重奏)。作曲家经常会改动一首室内乐作品的配置,以便于在不同的音乐会上,供不同的演奏家和乐器组合演奏。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中期最令人振奋的作品。第一乐章开始是一个叙事性的主题,具有宣誓性。在这里,光色都带有晦暗的色调,主题的乐句不再是四平八稳的规整,而是呈开放性,支离破碎,钢琴与弦乐越来越激动地对峙着。第二主题是一连串动机音型构成,在其后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第一乐章就长达15分钟,勃拉姆斯充分贯彻了贝多芬式的动机发展技法,将两个主题动机巧妙分割、变形,鬼使神差地安插结构的各个部分,许多设计极为隐蔽,若非检阅乐谱,只凭听觉很难发现。第二乐章的主题带有生活风俗性,矜持而典雅,由钢琴陈述,小提琴做点描式的勾勒。在其后的段落中,钢琴声部始终保持着克制,甚至略显乏味,勃拉姆斯似乎不太在乎外部的音响效果,而耽于内部精致结构的设计,即使是优美的音调,也打磨得毫无棱角。然而整个乐章也有直抒胸臆式的表述和血脉的热度呈现。

※德国发行的纪念勃拉姆斯诞辰150周年纪念邮票,面值80芬尼

谐谑曲(第三乐章)开始的音调古怪而黯淡,钢琴在弱拍上的重音加重了这一印象。即使后面的段落变得明朗开阔,表现出进行曲一般的气势,仍然令人心存疑惑,不敢放心跟着曲调信步,总觉得有什么古怪不可预料的部分不知什么时候会冒出来。其后一个复调性的发展,跟着是那段辉煌的进行曲。中部从钢琴上开始一个饱满高亢的赞美诗式的音调,随后在弦乐组呈示,变得更加热切和明亮。后部再现第一部分,尾声前发展成为激动人心的合奏。第四乐章(回旋曲)以神秘的调性阴云缓慢进入,充满了疑惑与不安,小提琴挣扎着接过旋律……主题旋律由大提琴陈述,钢琴亦步亦趋,蹙着眉附和着。后面的新主题都不再像以往作品那般一目了然、简单直白,而是表现出难以捉摸的音调和和声,加之主题(回旋部)带发展的再现,转调愈发自由大胆,但相互之间又充满了只有用图示才能清晰表明的强有力的逻辑性。复调式的结构与和声语汇出色地有机结合,融汇为一幅无比精细复杂的纺织画卷。结束前的部分辗转反侧、铿锵有力,显示出协奏曲般的气势。这是勃拉姆斯全盛时期的力量展示。

※图为位于德国多特蒙德的一座勃拉姆斯雕像

勃拉姆斯有编号的弦乐四重奏一共有3首,但事实上此前他还作有20余首,后都被他销毁。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op。67)完成于1876年,是年,他那首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第一交响曲也终于杀青。四重奏第一乐章开始以三音型为动机的分解和弦带有强烈的狩猎号似的音响,五度音的效果是海顿偏爱的手法。主题轻松、诙谐,带有笑声——是的,他有理由这样兴奋,无论对于勃拉姆斯还是那个时代,第一交响曲(耗时22年)都是一个解决、一个象征、一个对于贝多芬的交代。勃拉姆斯如释重负,也打通了自己创作上的心理魔障。下面是他交响音乐创作的坦途……

整个第一乐章都散发着辉煌的音响,洋溢着自信和乐观,幽默的笔触不时显现。第二乐章以行板的速度缓缓道来,小提琴上奏出一个歌唱性的旋律,充满了渴望,带有心灵的热度,是勃拉姆斯最优美的旋律之一。你听不到心跳,感受不到冲动和脉搏,他似乎已经上升到“非我”的境地,唯有大爱缓缓流淌,你分不清这是情人之间的爱恋,还是母亲对孩子的怜爱,或是对于上帝和万物的崇爱……第三乐章的开始又是带有休止的,起伏不定的主题,以大提琴为主,其他声部唱和跟随,第二主题更为明朗欢快。后来的发展有时候会将主题的律动变形成为夸张的律动,游弋在“美感”的边缘。第四乐章是精彩的变奏曲,以一个朴素而优美的旋律为主题,表面看起来平淡无奇。在后来的8段变奏里,这一主题被赋予各种各样的形象和气质,令人惊叹的技巧展示,勃拉姆斯深思熟虑的设计结合敏锐的直觉,恰如其分地展示出各种完美的形式。

※勃拉姆斯没有继续贝多芬后期弦乐四重奏的那般骇人听闻的复调探索,而是努力让音乐与结构时刻保持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勃拉姆斯比贝多芬更为『古典』

F大调弦乐五重奏(op。88)完成于降B大调四重奏的5年后(配置上多一把中提琴),有3个乐章。第一乐章开始的主题具有优雅的律动,欣悦的主题(呈橄榄型)略带激动,各个声部一开始就呈胶着状态,随后很快开始对位式的进行。整个第一乐章以精巧的对位布局和灵活的结构安排带出了丰富的音乐形象和感情表现。第二乐章解释了这首五重奏看起来少一乐章的原因:这是一个结合了慢速末乐章与谐谑曲的复合体,但不是简单的衔接,而是有着“慢-稍快-慢-快-慢”的逻辑性布局,是此类创意的典范。第三乐章着重发展复调结构,探索了曲式结构与复调技巧的结合,精湛的对位呈现令人瞠目。勃拉姆斯没有继续贝多芬后期弦乐四重奏的那般骇人听闻的(复调)探索,而是努力让音乐与结构时刻保持平衡,即使有时根据内容的灵活而进行不同寻常的设计,也必须顾及美感、平衡与理性的表达。贝多芬的创作很多时候不但开创和开拓着浪漫主义的天地,而且直指未来的先锋音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勃拉姆斯比贝多芬更为“古典”。

[1]约阿希姆(JosephJoachim,1831-1907):原籍匈牙利的小提琴演奏家、优秀的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以演奏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而走红。是整个19世纪后半叶德国音乐生活的发动机,勃拉姆斯的挚友,广泛参与到当时音乐生活的各个层面。舒曼、勃拉姆斯和德沃夏克都有作品题赠与他。

[2]这一说法来自于《圣经》,《圣经·新约》认为耶稣是上帝派来拯救世人的基督,被称做“蒙选之人”,这里是说舒曼相信勃拉姆斯便是乐界的下一个希望。

[3]音型为A-G-A-D-H-E,D为字母T的音名转化,H在德国音体系中为B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