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的概念及分类 > 第十讲 舒曼 门德尔松梦幻与色彩浪漫主义的精髓(第1页)

第十讲 舒曼 门德尔松梦幻与色彩浪漫主义的精髓(第1页)

第十讲舒曼门德尔松——梦幻与色彩,浪漫主义的精髓

舒曼的创作最能代表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特别是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独奏作品。他的室内乐作品在古典的结构规范之外,增添了浪漫主义的笔触和音调。门德尔松的室内乐作品不如交响作品那么色彩斑斓,他的创作在技术上较为保守,曲式结构完美,音乐则常常缺乏舒曼那样的热情,永远是如此的平衡、素雅、克制。他在精神上与勃拉姆斯更为接近,他们都身处浪漫主义时期,却永远在回头仰望古典时期那座辉煌的大厦。

※舒曼和门德尔松在室内乐这一形式中精心填入了各人的细腻才赋,舒曼更富浪漫主义的气质和热情,门德尔松则具有莫扎特式的罕见天赋,作品工于结构,形式完美(图为门德尔松)

舒曼与门德尔松都是德国前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同,年龄相仿,虽然音乐气质不同,但是具有相似的音乐理念。他们都努力在浪漫主义的音乐形式上开拓创新,用他们的天赋和灵感将浪漫主义音乐小品和歌曲琢磨得晶莹剔透,闪闪发亮。在室内乐领域,他们延续着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创作轨迹和音乐风骨,并精心填入了个人的细腻才赋。

※舒曼的艺术歌曲和钢琴独奏作品,善于在短小和灵活的体裁中倾注飘忽不定的细腻感触,以精致的结构捕捉转瞬即逝的梦幻和记忆

舒曼(RobertAlexanderS,1810-1856)的创作最能代表前期浪漫主义音乐,特别是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独奏作品,这些短小和灵活的体裁特别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那些即生即灭、飘忽不定的细腻感触,并在精致的结构中保留那些梦幻和记忆。他的室内乐作品,在古典的结构规范之外,增添了浪漫主义的笔触和音调。

舒曼共作有4首弦乐四重奏,A大调第三四重奏(op。41,no。3)作于他32岁时,正是他精力旺盛、大展鸿图之时。他忙着写作、音乐会、教学、组织评论和音乐活动。他的热情和天赋耀眼地绽放着。四重奏第一乐章洋溢着欢乐和笑声,是一首生活的赞歌。开始是短小的序奏,暗藏着第一主题的下行五度动机,似乎是一声哀叹,音乐略带忧伤,无奈地拖沓着,似乎下面要引出的是一曲哀歌,等到主题出现后,你才发现——这个序奏原来是煞有介事的板起面孔,最后终于禁不住掩面而笑。第一主题从小提琴上小心翼翼地引出,以引子中出现的下行五度音型开始(是的,你会联想到海顿的“五度”四重奏,主题是由两个下行五度的音型开始),引子中的哀叹变成了轻声吟唱的起音,后面的曲调越来越上升,越来越明朗。随后大提琴上奏出热情明快的第二主题,然后是小提琴复奏,接着是整个弦乐四部……整个第一乐章保持着古典美的均衡匀称,情绪的表达都富有节制。

※舒曼与妻子克拉拉。克拉拉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并且在作曲方面也同样具有天赋

※舒曼在小城茨维考的故居,现已变为舒曼纪念馆,图中陈列着舒曼用过的钢琴

第二乐章是一首变奏曲,这一乐章探讨了命运的话题,哀愁的曲调被哽咽的节奏所淡化,带有无助的叹息。接着(第一变奏)是以四度音为动机的密集音型,在两个声部互相模仿,交替行进……这里的四度音动机与引子和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形成对置关系。第二变奏主题的核心由一个上行的五度动机构成,从大提琴开始,依次是中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急速地自下而上层层行进,特别具有**和力量……第三变奏速度变得徐缓,可以听到大提琴和小提琴以复调的方式深情地对话,这里是两端(第二变奏与第四变奏)风暴中间的思索与感叹。第四变奏又恢复了动力性的音调,上行的分解和弦音型中包含了五度和四度(你可以感受到所有这些元素和段落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多么富有逻辑)……音调更富活力,张力的聚集与释放辗转反侧,似乎没有尽头……但终于平静下来,结尾的曲调缠绵婉转,带给人安慰。

第三乐章柔板(回旋曲),更多的是隐忍的抒情与思索,与前后的乐章形成对比。第四乐章开始似乎是舞曲的节奏,但速度太快了,太快了!于是这一主题更像是谐谑曲,随后每个声部都密集地应和着,音响丰富而饱满,热情的释放有条不紊。在每个新主题出现后,那个类似谐谑曲的回旋主题都不知疲倦地紧跟而上,似乎要以对命运的戏谑来主宰整个的世界,辉煌绚丽的尾声强调了乐观的基调,并为整体的结构平衡留诸重笔。

※舒曼的亲笔签名

舒曼的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op。44)与A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同年完成。这是他最为精彩的室内乐作品,代表了他成熟时期的活力。形式上也极其完美。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开始便是钢琴与弦乐的齐奏,有力的音型,充满了阳光与热情,紧接着钢琴上衍生出来一个阴柔舒缓的旋律,与开始的齐奏形成对比,又有着内部音调上的联系。你很难不将这一设计与舒曼性格中的两个极端形象联系起来。当舒曼以《新音乐》为阵地向低迷颟顸的乐界投枪掷剑之时,他虚拟了一个“大卫同盟”的音乐组织,将当时及早些时候的音乐家列入其中,包括莫扎特、门德尔松、肖邦、帕格尼尼等,其中还有两位虚构出来的人物:一位是热情而外向的“弗洛列斯坦”,拥有敏感而冲动的气质;另一位是“约瑟比乌斯”,气质温文尔雅,克制而富于幻想。舒曼不但以这两个名字作为笔名撰写乐评,表达自己的音乐观念。而且其实在他的性格中,就包含这两个虚拟的人物所代表的两种类型。而这两种性格类型又常常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体现,有时是两个乐章之间的对比,有时是乐章内的两个主题,有时甚至是一个主题蕴涵的两种气质。这一乐章的主题就是这样的例子,在其后的发展部,更增强了这种对置,有时分别强调其中之一,有时缠绕在一起,有时以对位方式叠置和竞奏,无论在音乐深度上还是结构力度上都堪称舒曼作品中的极致。

※舒曼的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第二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一种个人视角的悲剧性宣泄,整个乐章笼罩在淡淡的哀愁之中

※1853年的克拉拉·舒曼,此时克拉拉34岁,风韵不减,但家庭的操持已使她颇感疲惫

第二乐章“宏大的进行曲风格”,是一首葬礼进行曲,考虑到舒曼当初创作这部作品时向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致敬的意图,这部葬礼风格的乐章便更容易理解了,开头的第一乐章,是“大卫同盟”的形象展示,是英雄式人物的征战和力量显露。第二乐章便是英雄的葬礼,但这里不是贝多芬式的人民的送葬行列,而是一种个人视角的悲剧性宣泄。其中充满了敏感的情绪起伏、神经质般的自我折磨,交杂着自怨自艾的叹息和心底偶尔响起的温柔明媚的声音(不同插部主题),但也笼罩在淡淡的哀愁之下,或是黯淡而苍白——回旋曲式在这里获得了戏剧性的应用。

第三乐章谐谑曲,开始的主题带有明显的对位结构,先是持续的上升,然后是钢琴与弦乐各个声部的交织,在这里音乐的情绪因素被大大地削弱,结构性语汇占据主导地位。这一乐章有两个“三声中部”,都不是典型意义的。第一“三声中部”带有世俗性的愉悦,仿佛是过去时光的回忆,轻柔的钢琴若隐若现,浮尘的片断。第二“三声中部”以一个执拗的快速八音型为核心,固执地在各个声部徘徊,带有不祥的阴云,似乎一切都卷进了心悸的漩涡……然后忽然间,谐谑曲主题从底下召唤式地浮现出来,你以前从来没有觉得它是如此明亮和激奋,结尾是感激的祈盼和满足。第三乐章的两个主题也带有明显的两种气质,而第一主题本身也有两个——甚至多重性格的呈示,开始钢琴上坚定有力的音型是主要的形象,然后钢琴转入大调的上行分解和弦乐句成为第二种性格……然后变为速度加快一倍的欢谑,接着弦乐由大提琴开始交替行进……这些不同的形象都可以看做是“弗洛列斯坦”与“约瑟比乌斯”的不同变化,主题本身是多重形态的,由不同旋律(彼此又关联着,处于形式上的统一)构成的群落。这些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在其后的发展中紧密地交织和缠绕,却丝毫不显得凌乱。旋律的连接和转换,段落的安排,织体的布局都如此得紧凑和巧妙,再现部精密的复调布局丝毫没有晦涩的感觉,最后的结束尤其辉煌和华丽。

舒曼作有3首钢琴三重奏,和一首钢琴三重奏形式的《幻想曲集》(op。88),还有一首钢琴四重奏(降E大调,op。47)。其中D大调三重奏(op。63)、F大调三重奏(op。80)及钢琴四重奏,在作曲技法及形式上都没有特别值得称道之处,但抛开技术问题,这些作品都充溢着舒曼灵感的笔触,拥有最美妙的旋律。为单簧管与钢琴而作的《幻想曲》(op。73)与3首为双簧管而作的《浪漫曲》(op。94)具有相似的气质,都属于舒曼最深沉婉转的作品,动人心弦。

作为同一时代的作曲家(他们只相差一岁),舒曼的好友和同事门德尔松(全名JakobLudwig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可以用“养尊处优”来形容他的出身和生活,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富商的家庭,一生殷实而平淡,没有大起大落。门德尔松受过良好而系统的教育,他是莫扎特式的神童,他的音乐拥有工整的笔触和精致的结构,趋于完美,他下笔如飞,极少改动,作品颇丰。

※舒曼的钢琴三重奏充溢着他灵感的笔触,拥有最美妙的旋律。为单簧管与钢琴而作的幻想曲具有相似的气质

※门德尔松可以用『养尊处优』来形容他的出身和生活,受过良好而系统的教育。他是莫扎特式的神童,他的音乐拥有工整的笔触和精致的结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