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的概念及分类 > 第六讲 莫扎特下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第1页)

第六讲 莫扎特下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第1页)

第六讲莫扎特(下)——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莫扎特的创作与当时的城市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年游历欧洲的经历酝酿了其音乐的世界性风格。他把歌唱性原则带入到了器乐形式之中,他善于在作品中塞满各种各样美妙旋律,各个段落都带给人喜出望外的兴奋。对每样乐器音色天才般的把握出于自然而然的敏锐直觉,总是带来丰富新奇的效果,无尽的想象和创意……在他短暂而忙碌的一生中,室内乐作品尤其繁多,莫扎特在其中倾注了最优美的旋律和最精湛的笔触。

※精致的音色变化——细腻的呼吸和分句,歌唱性的旋律……是莫扎特的作品的固有属性,在他的室内乐作品中表现尤其突出,他的天赋在其中挥洒自如,得心应手

※少年莫扎特,这是莫扎特最早的一幅肖像画(作于1772年),图中的莫扎特意气风发,身着当时时兴的服装款式和发饰

莫扎特的作品是音乐中古典主义的最好体现。他生活的时代是“启蒙思想”最活跃的年代,“自然”和“理性”成为思想的强烈要求和思维的理想与准则。这一时期的音乐努力摒弃巴洛克音乐中的雕琢、复杂、做作、冲动、过激……的趣味。理性的原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古典主义的音乐大都具有规整的乐句、匀称的结构、清晰简练的织体、富有逻辑的素材发展和展开以及最重要的——情绪表露的克制和情感永远在形式结构的规范下,与形式结构达到平衡与和谐。

莫扎特的创作习惯是事先在头脑中做一切构思,甚至包括配器的细节,然后再把音符记录下来。他创作神速,下笔如飞,很少改动。在作曲速度方面,只有维瓦尔第和亨德尔能与之相比。他的音乐不似海顿,与民间音乐虽然并非毫无联系,然而却是大相径庭的,倒是城市音乐与他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年游历欧洲使他的音乐具有世界性的风格,德国、法国、意大利的音乐风格在他作品中熔为一炉,升华为他的个人风格。

※小莫扎特经常出入于贵族的宫廷府邸,以及各种沙龙和小型音乐会

莫扎特把歌唱性原则带入了器乐形式之中。他能巧妙地取悦听众,敏锐地把握大众的喜好,却又不使自己的音乐流于庸俗。他善于吸引公众的注意力,然后改善他们的口味,并对其予以导向高尚的指引。

在海顿之前,交响曲中的木管从属于弦乐部分。海顿不但确立了双管编制,而且强调了木管声部的独立意义,增强了木管乐器的表现力。莫扎特更发展了这一手法,他的交响曲中的木管声部活灵活现,优美而华丽。他对圆号也情有独钟,作有圆号协奏曲。在他的交响作品,尤其是钢琴协奏曲中,圆号的运用出神入化。在整个古典主义时期,无论是之前的海顿,还是之后的贝多芬——没有人像他那样诗意地应用圆号。

在旋律的写作和发展上,莫扎特与海顿其实并非一脉。海顿的乐曲主题大多为动机构成,短小的动机,纺绩式的展开、分裂,构成全曲。而莫扎特作品的主题通常是长长的一句旋律,然后变奏或分裂为动机。在这一点上,贝多芬是海顿的继承者,而舒伯特与莫扎特最似。

莫扎特对于奏鸣曲式的贡献是:在他的奏鸣曲的快板乐章中,几乎都有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的第二主题,而在这一位置上海顿常常只在不同调性上重复第一主题,或展示由第一主题所派生的、性格对比不那么强烈的第二主题。莫扎特奏鸣曲式的展开部自由自在,创意灵活丰富。在他的作品中,美妙的乐思层出不穷。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3首弦乐四重奏。这些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海顿的影响。海顿不如莫扎特有才气,不如莫扎特那么创意丰富而直觉,但在驾驭曲式结构和发展素材的手法上比莫扎特大胆而富有经验,尤其是他的乐队手法、如花似锦的木管配器、弦乐四重奏语汇和技法、富有逻辑的动力性展开和动机发展的思维——都给了莫扎特无穷无尽的启示。莫扎特仔细地研究了几首海顿的四重奏作品,努力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有益地摹仿。

※莫扎特的作品是音乐中古典主义的最好体现:情绪表露的克制和情感永远在形式结构的规范下,与形式结构达到平衡与和谐

※被称作『海顿四重奏』的六部作品最早可能着手于1782年。1784年9月,这六部弦乐四重奏正式题献与约瑟夫·海顿

被称做“海顿四重奏”的6首作品(K。387,K。421,K。428,K。458,K。464,K。465),最早可能着手于1782年。1784年1月,莫扎特和他的朋友为海顿老爹举行了一场音乐会,演奏了“海顿四重奏”中的3首,外加一首五重奏,海顿深为感动。2月间,海顿再次造访莫扎特,并听了余下的3首,9月,这6首弦乐四重奏正式题献与约瑟夫·海顿,他与海顿的友谊愈加亲密。

在A大调第十八弦乐四重奏(K。464)中,可以感受到海顿的影子随处浮现,甚至小步舞曲也安排在了第二乐章,似乎是在向海顿的早期作品致敬。但这里又没有海顿那种灵活的结构安排、轻松的气氛和闲适的歌唱性旋律。如果一定要做比较,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实在太过工整,太过严谨。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预料中相反),较之海顿的四重奏作品,莫扎特的四重奏似乎更令人昏昏欲睡……当然,这种情况与品位无关。必须说明的是,海顿的四重奏作品确实在实用性和娱乐性的比重上更多一些,身为一个全职的御用作曲家,你很难完全把作品束之象牙塔,对于半业余水平的雇主来说,稍稍(或者更多)偏向一点娱乐性和可听性有时也并非完全是权宜之计,而是整个宫廷环境潜移默化使然(海顿为埃斯特哈齐公爵府服务了30年!)。

※小步舞曲优雅精致的三声中部,一如丝绸上的纹理,或是细瓷餐具上的花纹

莫扎特A大调四重奏的第一乐章便显示出优雅外衣下的精密结构、步步为营的精巧编织、细针密线的织体布局,远看疏密有间,却又密不透风的整体性音响自始至终。小步舞曲丝毫没有被故意强调的舞蹈性所主导,而明显被故意拖缓的速度似乎在表明莫扎特在有意识抹去这一乐章,甚至整部四重奏的“娱乐性”。甚至中部都很难使人想起来这是小步舞曲的“三声中部”——那个典型的、充满舞蹈律动的三声中部……而是丝绸上的纹理、细瓷餐具上的花纹。第四乐章一开始便是衔接密集的半音化旋律,无论是旋律形态、织体,还是发展部的音调,都预示着几年后的那部“朱庇特”交响曲(请听一下第三乐章吧!)。行板乐章被安排在第三乐章,一个看似简单的主题,经过一系列变奏……整个乐章将近15分钟,却丝毫不令人感到拖沓和乏味,其中包含了整部四重奏中最为优美的一些段落。

C大调第十九弦乐四重奏(K。465)是“海顿四重奏”系列的最后一首,因其第一乐章以一长段不协和音开始,而得以“不协和”的标题。在早些时候,以迪特斯多夫为代表的维也纳交响乐作曲家,习惯于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前,冠以缓慢的、长长的引子,后来这一做法很自然地被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所继承,但通常仅限于交响乐创作。这首C大调弦乐四重奏的引子长达两分钟,在莫扎特所有弦乐四重奏中,这样的例子可谓罕见,显示出这部作品的严肃性与专业性。漫长的,布满一系列紧张和声的引子后,是C大调明朗的主题,这一手法似乎预示了贝多芬作品中那典型的“通过黑暗走向光明”的形式。第三乐章保留了小步舞曲的节奏,三声中部是阴郁的C小调。第四乐章显示出缜密的设计和变化多端的节奏组合,拥有细腻的分句,整体一气呵成。

“海顿四重奏”显示出更为纯粹的艺术性结构和笔触。当海顿亲自聆听到这些作品时,他告诉莫扎特的父亲说:“我作为一个诚实的人在上帝面前向你陈述,你的儿子是我所知道的最伟大的作曲家……”

※范·斯韦腾伯爵,奥地利驻普鲁士宫廷大使,维也纳皇家图书馆馆长,艺术家的赞助人,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曾受惠于他

1782年5月,莫扎特完成了一部德国歌唱剧:《后宫诱逃》(K。384)。此时正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斯韦腾伯爵[1]。这位大使是音乐家热心的赞助人、乐器收藏家和业余台本作者。在斯韦腾那里,莫扎特接触到了久违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包括《平均律键盘曲集》、《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三重奏鸣曲、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和赋格。他将几首巴赫的赋格改变为供弦乐组演奏的作品(K。404a,K。405),编入他的节目单中。还作有4至12个声部的卡农,在他的“朱庇特”交响曲末乐章用了一个巴赫曾用过的主题作了惊人的复调诗篇。巴赫对他的影响深远而微妙。此后,莫扎特的作品中对位织体日益增多,在他一些后期作品中复调手法纯熟、精彩之至,风格更趋深沉和内省。

※奥地利国立图书馆中的『华丽宫』(ThemagPrunksaal)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