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的概念及分类 > 第四讲 海顿古典之父伟大的开创者(第1页)

第四讲 海顿古典之父伟大的开创者(第1页)

第四讲海顿——“古典”之父,伟大的开创者

海顿在音乐史上是以发明和创造的巨匠被定位的,他的创作是大胆的、自由而无拘无束的,许多效果是独创的。海顿几乎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所有重要的形式和手法,后来者只不过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扩展。他不如莫扎特有才气,不如莫扎特那么创意丰富而直觉,但在驾驭曲式结构和发展素材的手法上比莫扎特大胆而富有经验,尤其是他的乐队手法、如花似锦的木管配器、他的弦乐四重奏语汇和技法、他那富有逻辑的动力性展开和动机发展的思维——都给了后来者无穷无尽的启示。

※海顿是旧时代『贵族(雇主)-音乐家』关系的见证,他的很多音乐都带有宫廷式的优雅,充满了装饰性因素。但又保持着清新、风趣、质朴的个人特征

※海顿最著名的一幅画像是由哈迪(ThomasHardy)于1792年绘制的,此时他已离开埃斯特哈齐府,以自由作曲家身份展开活动

辫子、扑了粉的假发、内套白色亚麻料衬衫、镶有银色花边和纽扣的蓝色外套、白色的长筒袜……华丽的乐师装束、淳朴和谦逊的面孔,两颊总是泛着健康的红色。他和蔼可亲、温文尔雅,被人称作“海顿老爹”。他为埃斯特哈齐亲王效力长达30年。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年4月1日生于下奥地利,位于奥地利边境靠近匈牙利的一个村庄罗劳(Rohrau)。父亲是个车匠和教区杂役,母亲伊丽莎白是个老实本分的乡村妇女。每到晚上,伊丽莎白便在丈夫的竖琴的伴奏下轻声吟唱。约瑟夫和其他孩子一起围在他们脚边倾听。父亲渐渐发现约瑟夫能够哼唱他听过的所有旋律,而且嗓音格外甜美,便决定对他进行音乐教育。海顿的启蒙老师是他的一个当校长的亲戚。两年后,约瑟夫·海顿得以进入在维也纳的圣史蒂芬大教堂的唱诗班和合唱学校。少年海顿勤奋而活跃,并有着远近皆闻的恶作剧天赋,但他在音乐上一直不懈地努力,逐渐熟练地掌握了当时的各种音乐形式。

※在波比(CarlBobies)的近乎写意的画作中呈现出的是位于村庄罗劳的海顿出生的屋舍的景象

当他在音乐上完全独立之时,先后受雇于莫尔钦公爵(Lukaveorzin)宫廷及埃森施塔特(Eisenstadt)的保尔·安东·埃斯特哈齐公爵府。一年后,尼古拉斯·埃斯特哈齐继位,从此这位喜爱音乐的雇主开始在埃斯特哈齐宫长住,海顿成为这座宫廷的音乐主人。他手下的乐队成员保持在25至30名,有12名歌剧演员——需要的时候会临时性地增加数量。这些都是欧洲最优秀的乐手,训练有素,技巧高超。逢节日庆典,欧洲其他地方的乐团和歌剧团也常常应邀前来助兴。

※恢弘的埃斯特哈齐宫,海顿从1761-1790年一直服务于这座宫廷

海顿从来不是一个下笔如飞的作曲家,然而日复一日的勤奋工作生产了约750首作品外加300余首歌曲。由于曲目庞杂,而且其中许多赝品,给全部作品[1]的编订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海顿本人竟不知道自己作品的确切数目)。已知的作品中,室内乐占了极大的比重,包括3声部、4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嬉游曲;弦乐三重奏和四重奏;各类变奏曲;钢琴三重奏;低音维奥尔、小提琴(或中提琴)与大提琴三重奏(多达126首)、四手联弹钢琴曲、小提琴和中提琴奏鸣曲;为木管而作的谐谑曲……

※弦乐四重奏的主要形式和乐队编制正是由海顿确立的,图为著名的塔卡契弦乐四重奏团

弦乐四重奏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种器乐重奏形式,其主要形式和乐队编制正是由海顿确立的:采用奏鸣曲套曲结构,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合奏。就几首早期的作品来看,海顿的初衷可能是为更多的乐器而作的。这几首作品带有室外环境演奏的氛围,有两个小步舞曲乐章(但不连续出现,通常中间隔有慢速乐章),音乐倾向于嬉游曲,似乎是为室外的郊游、宴饮或聚会(穿插交际舞蹈)而准备的。因此乐器上尽可能地作了精简,取消了数字低音(羽管键琴),全部声部交由4样弦乐器,便于携带,全部演奏人员也是4名(便于组织)。从op。9开始,固定为4个乐章,并且开始挖掘这一四重奏形式本身的丰富表现力,从各个方面丰富乐器的语汇,成熟的海顿风格逐渐显现。

※海顿在埃斯特哈齐府供职期间的作品,其革新的勇气和效果之新颖都超过人们的想象,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更是臻于成熟

事实上,包括弦乐四重奏在内,埃斯特哈齐府供职期间的作品,其革新的勇气和效果之新颖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更是臻于成熟,特别是op。17和op。22两部共12首四重奏(每部都有6首)作品,4件弦乐器有自己独立的声部意义,大提琴不再是永远的拨奏和跳音,或是机械地勾勒低音了,而是有了迷人的旋律陈述。四件乐器似乎在交谈,或是水乳交融、此起彼伏。乐曲主题性格丰富,展开部活跃而富有创意。海顿习惯于给每个声部尽量明确的表情记号,术语标记不厌其烦。这12首四重奏作品,除了op。22的第6首之外,其小步舞曲都位于第二乐章。

※小步舞源于古老的法国民间,17世纪中叶开始在法国宫廷流行

说到小步舞曲(Mi),这里不得不多说一些,小小的身影,大有文章。这种舞曲源于古老的法国民间、三拍子、中速。17世纪中叶,被改造过的小步舞曲开始在法国宫廷流行,其曲风变得更为典雅。作为欧洲风尚的样板,法国宫廷的小步舞(曲)迅速风靡欧洲的贵族圈。于是在为羽管键琴和楔槌键琴或是乐队所作的组曲、独奏奏鸣曲,或是其他多乐章结构的套曲中,常常带有精致而优雅的小步舞曲乐章。

※作为欧洲风尚的样板,法国宫廷的小步舞(曲)迅速风靡欧洲的贵族圈

小步舞曲通常是三部性的结构(A-B-A),如果对其进行一个“解构”,可以看到,其构造非常像哑铃,两头同样可以单独称做小步舞曲(A),通常用全奏,中间的部分称为“三声中部”(Trio)。这一名称清楚地表明了它的特点:“中部”指的是它处于整个乐章中间的段落;“三声”指的是最早的这类小步舞曲,这个Trio段落通常是由3样木管乐器来陈述的(与两头的全奏段落形成对比)。弦乐四重奏的小步舞曲,通常会用较为简洁和清晰的织体来摹仿“3件木管乐器”的效果,或是采用让大提琴休息,两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各奏一个声部的办法。海顿的作品,常常突破这一效果的局限,但大部分时候还是会明显地让人联想起原汁原味的“三声中部”的音响。因为小步舞曲的三部性结构,所以会在曲目表上看到“Mirio”(小步舞曲和三声中部)这样的写法,其实演奏的时候整个乐章中间并没有断开,而且习惯性地用“小步舞曲”来称呼整个乐章。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仅仅是延续了当时器乐套曲形式的习惯。而在op。33中,小步舞曲被谐谑曲(Scherzo)所取代。贝多芬交响乐中那些速度令人头晕目眩,充满了戏剧性的突强突弱力度变化和大幅度音程跨度的谐谑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创意正是来源于海顿,并被发展到了极致。海顿的谐谑曲则与小步舞曲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同样保留了三部性的结构。Op。33的前4首,谐谑曲也都是位于第二乐章,后两首移至第三乐章。Op。42则不再采用谐谑曲,返回到小步舞曲(同样在第二乐章)的形式。

※喜爱音乐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又称『腓特烈大帝』)也是一位业余长笛演奏家,海顿将op。50的六部弦乐四重奏题献与他,被称做『普鲁士四重奏』

一直到op。50,小步舞曲才固定到了第三乐章的位置,从中可以看到海顿不停探索的轨迹。至此,整个四重奏的比重,各个乐章的速度、曲式和律动分配才臻于完美,更富于逻辑。第一乐章通常是快速的,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慢速,通常是行板或是柔板;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或谐谑曲),是四个乐章中最为精致和典雅的部分;第四乐章仍然是快速的,有时带有舞蹈性(但可能是4拍子或者2拍子的,区别于小步舞曲的3拍子)。他的交响乐创作也遵循了这一成熟的模式。Op。50(包含6首)因海顿将其题献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而得名“普鲁士四重奏”。

18世纪80年代的这19首四重奏(op。33,op。42,op。50,op。54,op。55)更趋完美,与他的交响乐交相辉映。主题素材的展开更加大胆而老辣,曲式结构于素材量体裁衣,灵活而富有逻辑。

※海顿服务的埃斯特哈齐宫内景,随处可见精美的装饰

1790年,尼古拉斯·埃斯特哈齐逝世,海顿获得自由,他离开埃斯特哈齐宫前往维也纳居住。此后两度游历英伦,途中在波恩小住。在那里他结识了年轻的贝多芬,对他的一部康塔塔赞不绝口。不久,贝多芬成为海顿的学生,可惜师生关系始终紧张——气质上的冲突多于技术上的分歧。贝多芬从海顿那里继承来的手法远多于他从莫扎特那里继承来的。

他在海外的显赫名声更使维也纳民众加深了对他的尊崇。当他从英国返回奥地利的时候,已被民众拥戴为奥地利最伟大的作曲家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